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J 浆瓯未放回

"浆瓯未放回"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11:59:47


简介: “浆瓯未放回”出自宋代郭印的《热》,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āng ōu wèi fàng huí,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热》
内容:
落日暑犹剧,虚亭风不来。
半身流汗雨,两耳聒蚊雷。
扇手何曾歇,浆瓯未放回
畴能呼屏翳,一霎荡炎埃。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郭印
诗人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翻译:

《热》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郭印。诗中描述了夏日的炎热景象,展现了一种闷热难耐的氛围。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太阳西沉酷暑犹存,虚亭中无凉风吹拂。
我身半沾汗水如雨,两耳被蚊虫雷声扰乱。
我不停地扇动着手,汗水滴落,却未曾停歇。
我的衣袖还未放回原处,热浆瓯又来回晃荡。
何处可以呼吸清爽的空气,一瞬间扫去炎热的尘埃。

诗意和赏析:
《热》以极其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夏日炎热的场景,给人一种闷热难耐、沉闷压抑的感觉。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将人们在酷暑中的痛苦与不适刻画得淋漓尽致,以此反映出夏日的炎热和人们的无奈。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落日暑犹剧”形象地表现了太阳下山后酷热未减的情景,给人一种炎热持久的感觉。通过“两耳聒蚊雷”,诗人将蚊虫叮咬和雷声的喧嚣融入其中,增加了诗的真实感和炎热的强度。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不停扇动手的动作、滴落的汗水以及浆瓯的摇晃,凸显了人们在炎热天气中的无奈和痛苦。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清凉空气的向往,希望能够呼吸到清新凉爽的空气,摆脱炎热的束缚。

整首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炎热夏日的景象,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形象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夏天的热浪中所经历的不适和无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该诗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基础,通过感受与表达炎热的切身体验,展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作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luò rì shǔ yóu jù, xū tíng fēng bù lái.
落日暑犹剧,虚亭风不来。
bàn shēn liú hàn yǔ, liǎng ěr guā wén léi.
半身流汗雨,两耳聒蚊雷。
shàn shǒu hé zēng xiē, jiāng ōu wèi fàng huí.
扇手何曾歇,浆瓯未放回。
chóu néng hū píng yì, yī shà dàng yán āi.
畴能呼屏翳,一霎荡炎埃。
韵脚: 拼音:jiāng ōu wèi fàng huí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浆 (从水,将声。本义饮料)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 浆,酢浆也。--《说文》 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箪食壶浆。--《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浆水(一种饮料);浆糗(饮料与干粮) 浓厚的液体 浆 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衣服,使干后变硬变挺 浆(漿)jiāng ⒈较浓的液汁血~。绿豆~。泥灰~。 ⒉〈古〉一种带酸味的饮料,用以代酒。〈引〉酒玉液琼~。 ⒊用米汤或粉浆等浸透纱、布、衣服等物,使变硬变挺~布料。 ⒋见jiàng。 浆(漿)jiàng ⒈

:瓯 (形声。从瓦,区声。本义盆盂类瓦器) 同本义 瓯,小盆也。--《说文》 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史·朱异传》 又如瓯杓(瓦盆和木瓢) 杯;盅 超宗既坐,饮酒数瓯。--《南齐书·谢超宗传》 又如茶瓯;酒瓯;瓯臾(瓯与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处);瓯窭(狭小的高地);瓯抠(凹凸不平。形容相貌奇异) 古代地名 古水名,即永宁江,今称瓯江 瓯(畉)ōu ⒈小盆。 ⒉杯子茶~。 ⒊瓯江,在浙江省。 瓯ǒu 1.古代部落名。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 未wèi ⒈没有,不曾~经许可。闻所~闻。 ⒉不~知。~可厚非。 ⒊在句末〈表〉疑问可以言~(可以说了吗)? ⒋地支第八位。也作次序第八。 ⒌ ⒍

:放〈动〉 (形声。从攴,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放,逐也。--《说文》 见伯夷之放迹。--《楚辞·悲回风》 卿大夫外淫者放。--刘向《列女传》 放髈兜于崇山。--《虞书》 放弑其君则残之。--《周礼·大司马》 放其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齐策》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又如流放(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方去);放伐(以武力讨伐并放逐暴君);放徒(放野。放逐于野);放远(远逐);放废(放逐罢黜);放迁( 放 fàng ⒈解脱约束,获得自由解~。释~。~松。~手。〈引〉 ①散,耍~学回家。~暑假。~工休假。 ②赶牲畜或家禽到野外活动、觅食~牛儿。~羊子。~鸭。~鸽子。 ⒉任意,不拘束~任自流。大~厥词。~荡不羁。 ⒊发出,发射,点燃~电。~炮。~焰火。~火烧荒。 ⒋借钱财给人,收取利息~债。 ⒌扩大,扩展~大一寸。~宽一尺。~眼世界。〈引〉花开百花齐~。江南红梅已~春。 ⒍搁。置安~。存~。~在床上。 ⒎ 【放心】消除忧虑和牵挂。 ⒏ 【放晴】阴雨之后转晴。 ⒐ 【放弃】丢掉,不再保留。 ⒑ 【外放】旧时指京官调任出京任职。 ⒒ 【流放】 【放逐】旧时将人驱逐到边远地区。 ⒓ 【放哨】站岗、警戒或巡逻。 放fǎng 1.仿效;模拟。 2.依据。 3.仿佛,类似。 4.至,到。 5.姓。《书.尧典》有放齐。 放fāng 1.并船。两船并列。 2.背逆,违背。 3.副词。正;当。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 畔回穴其若兹兮。--《汉书·叙传》 虎鼓瑟兮鸾回车。--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廊腰缦回。--唐·杜枚《阿房宫赋》 峰回路转。--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回湍(回旋的急流);回倒(回旋倾倒);回纡(迂 回(囬)huí ⒈返,还,归~家乡。~祖国。~来吧。 ⒉答复,报答~音。~电。~报。 ⒊掉转,看过去,忆往昔~首。~顾。~忆。~心转意。 ⒋曲折,环绕,旋转~形针。峰~路转。巡~医疗。 ⒌量词两~事。他去了一~北京。 ⒍长篇小说的章节章~小说。第八~。 ⒎ ⒏ ⒐ ①头朝后转~头看。 ②等一会儿~头再说。 ③回归,返回切莫一去不~头。 ④醒悟,改邪归正~头是岸。 ⒑ 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