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P 捧檄去三铨

"捧檄去三铨"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1:55


简介: “捧檄去三铨”出自宋代宋祁的《送潘秘校赴颍上簿》,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ěng xí qù sān quán,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出处: 《送潘秘校赴颍上簿》
内容:
捧檄去三铨,招招客叩船。
倦游惊密雪,离思着幺絃。
淮月开帆暝,京尘减绶鲜。
枳鸾非久息,刷羽伫来旋。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宋祁
诗人介绍: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翻译:

《送潘秘校赴颍上簿》是宋代诗人宋祁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捧檄去三铨,招招客叩船。
倦游惊密雪,离思着幺絃。
淮月开帆暝,京尘减绶鲜。
枳鸾非久息,刷羽伫来旋。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送别潘秘校赴颍上簿的情景。诗人宋祁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和环境。诗中表达了对潘秘校的祝福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旅途中的风雪和离别的忧思。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才华。以下是对每个句子的赏析:

1. "捧檄去三铨,招招客叩船。" 这两句描述了潘秘校捧着檄文去辞别三铨(官署)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客人纷纷前来送行的场景。这里的"招招"形容客人络绎不绝的样子,给人一种热闹喧嚣的感觉。

2. "倦游惊密雪,离思着幺絃。" 这两句描绘了旅途中的风雪和诗人的离思之情。"倦游"表达了旅途劳累的感觉,"惊密雪"则形容了突然而来的大雪,给人一种惊讶和不安的感觉。"离思着幺絃"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思念之情,幺絃是古代乐器的一种,这里用来象征思念之情。

3. "淮月开帆暝,京尘减绶鲜。" 这两句描绘了离别时的夜晚和旅途中的景色。"淮月开帆暝"形容了夜晚的景色,淮月指的是淮河上的明亮月光,开帆暝则表示夜晚启程。"京尘减绶鲜"描绘了旅途中的尘土和绶带的颜色逐渐减少,给人一种行程已过的感觉。

4. "枳鸾非久息,刷羽伫来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潘秘校的期待和祝福。"枳鸾"是一种神话中的鸟,这里用来象征潘秘校,表示他不会长久停留,会再次归来。"刷羽伫来旋"形容了鸟儿拍动羽毛的声音,给人一种期待和祝福的感觉。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情感和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潘秘校的思念和祝福之情。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描写,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pěng xí qù sān quán, zhāo zhāo kè kòu chuán.
捧檄去三铨,招招客叩船。
juàn yóu jīng mì xuě, lí sī zhe yāo xián.
倦游惊密雪,离思着幺絃。
huái yuè kāi fān míng, jīng chén jiǎn shòu xiān.
淮月开帆暝,京尘减绶鲜。
zhǐ luán fēi jiǔ xī, shuā yǔ zhù lái xuán.
枳鸾非久息,刷羽伫来旋。
韵脚: 拼音:pěng xí qù sān quán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捧〈动〉 (形声。从手,奉声。本义两手承托。古多作奉”) 同本义 捧,两手承也。--《广韵》 捧馈而哭。--《穆天子传》。注捧,两手持也。” 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后汉书·朱浮传》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两手捧头及剑奉之。--晋·干宝《搜神记》 又如捧戴(托举;扶拥);捧脚(捧承他人的脚。形容随从众多);捧檄(接受诏书为官就任);捧头鼠窜(形容抱头而逃、狼狈至极);捧茗(端茶) 拱手 掬 捧pěng ⒈两手托着~书。 ⒉奉承,替人吹嘘吹~。~场。 ⒊量词。指用手能捧的两~瓜子。 ⒋

:檄 (形声。本义檄文) 同本义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泛指信函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檄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 檄xí〈古〉用于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传~声讨。

:去〈动〉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本义离开) 同本义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魏禧《大铁椎 去qù ⒈离开~职。离~。就~。 ⒉前往,由此到彼~学校。从成都~上海。快给他~封信。 ⒊距,距离,差别此~那儿有两公里。相~甚远。 ⒋除掉,放弃,减掉~掉。除~。减~。 ⒌已过的过~的。特指刚过的一年~冬。~年。 ⒍失掉大势已~。 ⒎在动词前〈表〉去做或要做~杀鸡。明天~买鞋。 ⒏在动词后〈表〉趋向或持续下~。出~。让他说~。照常做~。 ⒐扮演(戏曲里角色)你~演书生。 ⒑ ⒒ ⒓ 去jǔ 1.收藏。 去qū 1.驱逐。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铨 (形声。从金,全声。本义称重量的器具,即秤) 同本义 铨,衡也。--《说文》 称谓之铨。--《广雅·释器》 夫挈轻重不失铢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铨衡。--《淮南子·齐俗训》 又如铨衡 指古代史书中解说、评议一类的文字 后之史家,或谓之论,或谓之序,或谓之铨,或谓之评。--宋·郑樵《通志》 姓 铨 称量;衡量;鉴别 无铨度天下之众寡。--《国语·吴语》。注称也。” 考量以铨。--《汉书·王莽传》 又如铨次(衡量而排定次序。也作诠次”);铨序(评论文章的品第序次);铨判 铨quán ⒈秤,衡量轻重用~。~度。 ⒉旧时称盐官吏~选。~授。 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