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P 潘郎忽鼎来

"潘郎忽鼎来"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3 01:19:23


简介: “潘郎忽鼎来”出自宋代范成大的《与时叙、现老纳凉池上,时叙诵新词甚工》,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ān láng hū dǐng lái,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处: 《与时叙、现老纳凉池上,时叙诵新词甚工》
内容:
会心不在远,顷步便得之。
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
屋头见木叶,玲珑剪琉璃。
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
老禅挽我游,高论方轩眉。
潘郎忽鼎来,谈诗解人颐。
晚诵云髻篇,濯濯余春姿。
想见篇中人,清润如君诗。
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范成大
诗人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翻译:

诗词《与时叙、现老纳凉池上,时叙诵新词甚工》是宋代范成大创作的,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会心不在远,顷步便得之。
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
屋头见木叶,玲珑剪琉璃。
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
老禅挽我游,高论方轩眉。
潘郎忽鼎来,谈诗解人颐。
晚诵云髻篇,濯濯余春姿。
想见篇中人,清润如君诗。
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诗词艺术的热爱。作者认为真正的会心不需要远行,只需稍作停留即可领悟。当长风吹过、明月升起时,月光在池中泛起清晰的倒影。在屋檐上看到树叶,像是精美的琉璃剪裁而成。然而,俗世的纷扰阻碍了心灵的自由,只有那些孩童般天真无邪的笑声能够解脱。老禅师拉着我游走,讨论着高深的哲学问题。潘郎突然来到,谈论诗歌,启发了人们的智慧。晚上诵读着云髻篇,感受春天的气息。思念篇中的人,他们的清新纯洁如同你的诗作。我笑自己像两株枯木,孤独地等待着三个冬天。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与时光的共鸣和对美的追求。在忙碌的尘世中,作者通过孩童的笑声展现了对纷扰世事的超越和对纯真的向往。老禅师和潘郎的出现象征着智慧和艺术的指引,给予了作者启发和满足。最后,作者以自嘲的态度形容自己,但也表达了对诗歌和艺术的执着追求。整首诗词以轻松愉快的节奏,展示了范成大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huì xīn bù zài yuǎn, qǐng bù biàn dé zhī.
会心不在远,顷步便得之。
cháng fēng chuī yuè lái, qīng yǐng luò bàn chí.
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
wū tóu jiàn mù yè, líng lóng jiǎn liú lí.
屋头见木叶,玲珑剪琉璃。
hóng chén bàn liǎng zú, dà xiào ér bèi chī.
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
lǎo chán wǎn wǒ yóu, gāo lùn fāng xuān méi.
老禅挽我游,高论方轩眉。
pān láng hū dǐng lái, tán shī jiě rén yí.
潘郎忽鼎来,谈诗解人颐。
wǎn sòng yún jì piān, zhuó zhuó yú chūn zī.
晚诵云髻篇,濯濯余春姿。
xiǎng jiàn piān zhōng rén, qīng rùn rú jūn shī.
想见篇中人,清润如君诗。
xiào wǒ liǎng kū mù, dú yǔ sān dōng qī.
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
韵脚: 拼音:pān láng hū dǐng lái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潘〈名〉 淘米水 古水名 在河南省荥阳县境 在浙江省绍兴市境,后堙。或以为是今运河经绍兴的一段河道 约在山东省淄博市一带,或以为是淄水 山名。在广东省茂名市 古州名 治所在今广东省茂名市 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姓 潘pān淘米汁。 潘fān 1.水溢出。参见"潘溢"。 潘pán 1.漩涡。

:郎〈名〉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郎,鲁邑也。--《说文》。按,鲁有二郎。 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 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元年》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 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 郎láng ⒈称呼青少年男子英俊~。少年~。 ⒉妇女称丈夫或情人。 ⒊旧时称别人的儿子令~。 ⒋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货~。 ⒌〈古〉官名侍~。员外~。~中(又指医生)。

:忽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同本义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好像 忽 〈副〉 忽然;突然 忽逢桃花林。--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辛弃疾《西 忽hū ⒈不重视,不注意莫~视。勿~略。别疏~。 ⒉突然,很快~然。~高~低。~冷~热。~已数十年。 ⒊计量单位名称十~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比喻帝王 指宰相 喻 鼎 dǐng ①古代烹煮东西的器物。多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②象鼎足那样三方对立抗衡~立。 ③大~力、~~有名。 ④正当;正在~盛。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开锅的水那样人声~。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相助。 【鼎立】三方面势力像鼎足那样对峙三国~。 【鼎盛】正值兴盛或强壮。 【鼎新革故】见【革故鼎新】。 【鼎足】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势成~。

: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黣”(或写作牟”))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黣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武王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 来(來)lái ⒈从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对~电传。~到了天安门广场。 ⒉来到,发生~临。雨~了。~了险情。 ⒊〈表〉时间,某段时间以后,今后古~。近~。二十年以~。将~。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绩。 ⒋〈表〉动作(代替另一具体的动词)再~下盘棋。我不行,你~吧!我们去游泳,你~不~? ⒌在动词前,〈表〉要做某事我~帮你。大家都~献计献策。 ⒍在动词后,〈表〉趋向,继续做或曾经做过请进~。拿过~。一路走~。这衣服哪儿买~? ⒎〈表〉粗略估计的数目两米~长。三十~岁。 ⒏助词。在一、二、三等数词后,〈表〉列举获得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领导的关怀支持,二~是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⒐助词。诗歌里用着衬托,配合音节正月里~是新春。 ⒑[来回] ①去了再回来。 ②往返一次。 ⒒[来往] ①来和去。 ②交际。 ⒓[来历]人或事物的由来或经过。 ⒔[来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来着]助词。用于词尾。〈表〉已发生过的事昨天我们在这儿开会~着。 来lài 1.慰劳;劝勉。 2.通"赉"。送给;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