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Q 羌兵自此无传箭

"羌兵自此无传箭"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14:38:09


简介: “羌兵自此无传箭”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g bīng zì cǐ wú chuán jià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出处: 《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
内容:
城郭名王据两陲,军前一日送降旗。
羌兵自此无传箭,汉甲如今不解累。
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
周家道泰西戎喙,还见诗人咏串夷。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王安石
诗人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

诗词:《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

中文译文:
城郭名王据两陲,
军前一日送降旗。
羌兵自此无传箭,
汉甲如今不解累。

幕府上功联旧伐,
朝廷称庆具新仪。
周家道泰西戎喙,
还见诗人咏串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王安石所作,题目为《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诗中描绘了战争胜利后的景象以及对胜利的庆贺。

诗的开头写道“城郭名王据两陲”,表达了战胜敌人、保卫家园的豪情壮志。接着描述了“军前一日送降旗”,这是指战胜的敌人投降,表明敌军已经无力反抗。

下一句“羌兵自此无传箭,汉甲如今不解累”,表达了战胜后的和平局面,不再需要担心敌军的箭矢,也解除了汉族士兵的战争负担。这两句反映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表达了战功的累积和庆贺的仪式。幕府指的是朝廷的军事组织,联旧伐表示与过去的战争相连,朝廷对胜利给予了庆贺,举行了庆祝仪式。

最后两句“周家道泰西戎喙,还见诗人咏串夷”,表达了战胜西方敌人的喜悦,以及文人对胜利的赞颂。周家道泰指的是周朝,在这里象征着朝廷的道统和统治力量。诗人通过咏史赞颂的方式,将战胜敌人的壮丽场面与诗歌艺术相结合,表达了对胜利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结束、和平的到来以及对胜利的庆贺,展现了作者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胜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将战胜敌人的壮丽场面与诗歌艺术相结合,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对文学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héng guō míng wáng jù liǎng chuí, jūn qián yī rì sòng jiàng qí.
城郭名王据两陲,军前一日送降旗。
qiāng bīng zì cǐ wú chuán jiàn, hàn jiǎ rú jīn bù jiě lèi.
羌兵自此无传箭,汉甲如今不解累。
mù fǔ shàng gōng lián jiù fá, cháo tíng chēng qìng jù xīn yí.
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
zhōu jiā dào tài xī róng huì, hái jiàn shī rén yǒng chuàn yí.
周家道泰西戎喙,还见诗人咏串夷。
韵脚: 拼音:qiāng bīng zì cǐ wú chuán jiàn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七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羌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羊,羊亦声。本义羌族,古代西部民族之一) 同本义 西戎牧羊人也。--《说文》 庸蜀羌髳。--《书·牧誓》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县、汶川县、松潘县境内 西戎 羌笛 羌笛 羌qiāng ⒈ ⒉〈古〉我国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域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一带。东晋时曾经建立后秦。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榡、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又如自顷(近来) 自 自己,自我;本身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自zì ⒈本人,己身~己。亲~。~作~受。~成一家。~强不息。 ⒉从,由~从。~始至终。~成都到武汉。 ⒊当然~属无妨。~有话说。 ⒋ ⒌ ①自己主动。 ②不依靠人为的力量水会~动下流。 ③全部是机械操作~动化。 ⒍ ①自己负担。 ②自以为了不起。 ⒎ ⒏ ①天然存在的~然界。 ②不造作,不勉强听凭~然。 ③当然~然好办。 ⒐ ①自己感觉到。 ②自己认识和觉悟到~觉地遵纪守法。 ⒑ ⒒ ⒓ ⒔ ①自己制造。 ②克制自己。 ⒕ ⒖ ⒗ ①不受约束,不受限制请大家~由发表意见。 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愿活动的权利人身~由。~由选举。 ③哲学上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客观规律并能掌握它,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世界。 ⒘ ⒙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欧阳修《卖油翁》 又如此等(这样);此生(这辈子);此地(这里);此个(这个);此家(此人) 表示此时或此地 如此,这般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柳宗元《黔之驴》 又如此以(是以,因此) 此 乃;则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 此 cǐ ①这;这个~人、~事、~物。 ②表示此时或此地就~结束。 ③这样如~而已。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原想隐瞒掩盖,结果反而暴露。 【此一时,彼一时】指现时的情况与以前那个时候大不相同,不能同样看待或一概而论。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

:传〈动〉 chuan 传递;传送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让位;传代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留传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

:箭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同本义 箭,矢竹也。--《说文》 其利金锡竹箭。--《周礼·职方氏》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尔雅·释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记》 又如箭笋(箭竹嫩笋);箭茁(笋芽);箭萌(小笋);箭筠子竹(一种竹棍子);箭笄(竹制的簪子) 搭在弓弩上发射的竹制武器 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车行》 箭jiàn〈古〉搭在弓上发射的兵器,现已作为体育运动用品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