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蹑屐上高山

"蹑屐上高山"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4:38:20


简介: “蹑屐上高山”出自宋代陈肃的《半山亭》,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niè jī shàng gāo shān,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出处: 《半山亭》
内容:
蹑屐上高山,亭在半山侧。
猿鸟戏层台,烟霞含秀色。
复知名利心,到此堪俱息。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陈肃
诗人介绍: 陈肃(九九二~一○五四),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为郴州军事推官,提举监海州洛要场,权洪州观察推官。历知袁州宜春、抚州临川、信州贵溪、洪州丰城。官终都官员外郎。至和元年卒,年六十三。事见《李直讲集》卷三○《陈公墓志铭》和《陈公墓碣铭》。今录诗八首。
翻译:

《半山亭》是一首宋代陈肃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蹑屐上高山,
亭在半山侧。
猿鸟戏层台,
烟霞含秀色。
复知名利心,
到此堪俱息。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高山,发现一个位于山腰的亭子。亭子附近有猿猴和鸟类在玩耍,山间弥漫着美丽的烟霞色彩。作者感叹到,当人们来到这里时,能够抛开对名利的追求,心灵得到宁静和安宁。

赏析:
《半山亭》通过山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诗中的"蹑屐上高山"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登山的场景,表现了他攀登艰难险峻的山峰,不畏困难的精神。"亭在半山侧"揭示出亭子位于山腰的位置,使得登山者可以在此休息和欣赏美景。

诗中的"猿鸟戏层台"描述了在亭子附近有猿猴和鸟类在玩耍,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的生物活动,给诗词增添了一丝生动和趣味。

"烟霞含秀色"描绘了山间的烟雾和霞光,融入了美丽的色彩,给人一种山水秀丽的感觉。

最后两句"复知名利心,到此堪俱息"表达了作者在这个山间亭子的所感所悟。作者认识到名利的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内心安宁,而在这个山间亭子的环境中,他能够抛开名利的心思,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整首诗以山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内心宁静的向往。它呈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首诗词展示了陈肃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沉感悟,以及对人生追求的深思熟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niè jī shàng gāo shān, tíng zài bàn shān cè.
蹑屐上高山,亭在半山侧。
yuán niǎo xì céng tái, yān xiá hán xiù sè.
猿鸟戏层台,烟霞含秀色。
fù zhī míng lì xīn, dào cǐ kān jù xī.
复知名利心,到此堪俱息。
韵脚: 拼音:niè jī shàng gāo shān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蹑 (形声。从足,聂声。本义踩踏,有意识地踩踏) 同本义 蹑,蹈也。--《说文》 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战国策·秦策》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史记·淮阴侯列传》 蹑屐登崖。--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农夫蹑丝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足下蹑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 蹑履相逢迎。 又如蹑冻(踏着未融化的冰雪行路);蹑球(踩球);蹑蹬(踩踏石级);蹑级(顺着台阶逐级上下) 登 世胄蹑高,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又如飞空蹑壁;蹑级(逐级提拔);蹑空(旧谓得 蹑(躡)niè ⒈踩,踏上~其足。~高位。~足其间(参加进去)。 ⒉跟踪,追随追~。~踪。 ⒊动作很轻的样子,也作"捏"~手~脚。

:屐 (形声。从履(鞋子)省,支声。本义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 同本义 木屐也。--《三苍》 以屐,为服。--《庄子·天下》。李注木曰屐者。”按,雨行所以践泥。 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也。--《庄子·异苑》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蹑屐登崖。--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屐子(木鞋);屐齿(屐底的齿);屐声(脚步声);屐履间(履屐间);屐响(木屐的响声) 泛指鞋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辛弃疾《满江红》 又如草屐;屐履;锦屐 屐jī木头鞋平底木~。泛指鞋草~。拖~。

:上〈名〉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顁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 上shàng ⒈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对~面。~边。〈引〉质量、等级、地位高的或次序在前的~乘。~品。~等。~策。~级。~司。~行下效。~册。~月。~半天。 ⒉从低处到高处~山。~楼。〈引〉去,到,进呈,向前进~船。~北京。~农村。~书。献~。赶~。你快~。 ⒊增添,安装~油。~菜。~门窗。 ⒋登载,登记~报纸。~帐簿。 ⒌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课。~操。~班。 ⒍指方面领导~。实际~。东面~。 ⒎指时间、处所、部位、范围等早~。课堂~。大路~。火车~。墙头~。书本~。心坎~。城市~。 ⒏指物体表面脸~。包装~。表面~。 ⒐涂,擦涂~。~药膏。~油漆。 ⒑拧紧~琴弦。~闹钟。 ⒒〈表〉动作趋向或达到、完成泡~茶。爬~来。坐~去。登~高峰。考~了研究生。当选~人民代表。 ⒓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够了。~满了。成千~万。 ⒔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 ⒕ ⒖ 上shǎng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高平( 高gāo ⒈跟"低"相对 ①由下至上距离大的,离地面远的~山。~原。~楼。~空。 ②等级在上的~等。~级。 ③超过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温。~速。~质量。 ④声音大,响亮~声喊。~歌一曲。 ⒉品德才能优秀的~尚。~手。~明。崇~。 ⒊敬词有何~见?请问~寿? ⒋大,兴奋热烈情绪~。志气~。兴~采烈。 ⒌ ①指程度、优劣、深浅、轻重等未知~低。 ②到底,终究~低合适了。 ③无论如何不管~低,一定要做好。 ⒍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