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Y 鸳鸯鹦鹉两相推

"鸳鸯鹦鹉两相推"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09:53:36


简介: “鸳鸯鹦鹉两相推”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湖天暮景五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uān yāng yīng wǔ liǎng xiāng tuī,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湖天暮景五首》
内容:
断肠浪说贺方回,未抵秦郎翦水才。
欲向湖边问遗唱,鸳鸯鹦鹉两相推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杨万里
诗人介绍: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翻译:

《湖天暮景五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湖边的夕阳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断肠浪说贺方回,
未抵秦郎翦水才。
欲向湖边问遗唱,
鸳鸯鹦鹉两相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湖边的夕阳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湖光山色和湖边的鸳鸯和鹦鹉,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中的“断肠浪说贺方回”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这句话中的“断肠浪”形容湖水波浪起伏的样子,而“贺方回”则指的是湖边的夕阳。诗人用“断肠浪”来形容湖水的美丽,表达了他对湖光山色的赞叹之情。

接着,诗中的“未抵秦郎翦水才”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中的“秦郎”指的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而“翦水才”则指的是他们的才华。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的文人一样,用自己的才华来描绘湖边的美景,但他感叹自己的才华不足,未能达到古人的水平。

最后,诗中的“欲向湖边问遗唱,鸳鸯鹦鹉两相推”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能够借助湖边的美景,来追忆逝去的时光。他想问湖边的景物是否还记得过去的美好,而鸳鸯和鹦鹉则象征着过去的欢乐和美好,它们相互推搡,仿佛在回忆过去的欢乐时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湖边的夕阳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能够借助湖边的美景来追忆过去的美好,但他也感叹自己的才华不足,未能达到古人的水平。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景和时光的深深思念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duàn cháng làng shuō hè fāng huí, wèi dǐ qín láng jiǎn shuǐ cái.
断肠浪说贺方回,未抵秦郎翦水才。
yù xiàng hú biān wèn yí chàng, yuān yāng yīng wǔ liǎng xiāng tuī.
欲向湖边问遗唱,鸳鸯鹦鹉两相推。
韵脚: 拼音:yuān yāng yīng wǔ liǎng xiāng tuī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平韵)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鸳 (形声。从鸟,夗声。本义鸳鸯”的省称) 同本义 鸳,鸳鸯也。--《说文》 鹊好外反,鸳好内思。--陆佃《埤雅》 鸳鸯于飞。--《诗·小雅·鸳鸯》 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晋·崔豹《古今注·鸟兽》 又如鸳鸯瓦脊(互相成对的瓦建成的屋脊);鸳鸯拐(两脚向左或向右踢起);鸳鸯客(同在一桌饮酒、吃饭的两人) 比喻同事,同僚 芸阁编充栋,鸳班礼绝邻。--明·李东阳《寿琼山邱先生》 又如鸳行鹭序簿(在职官员的名册。鸳行、鹭序 鸳yuān

:见鸳鸯” 鸯yāng

:鹦 鸟名,鹦鹉。俗称鹦哥” 雨细花零鹦语切,愁肠千万结。--前蜀·魏承班《谒金门》 又如鹦哥帻(色彩红似鹦哥嘴的头巾);鹦舌(鹦鹉之舌。比喻伶牙利齿) 鹦哥 鹦鹉 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礼记》 酒器名 空持暖玉擎鹦鹉。--明·何景明《明月篇》 鹦鹉学舌 鹦yīng 要保护,禁止猎杀。

:见鹦鹉”。鸟名 鹉wǔ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唐·戴叔伦《忆原上人》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 两(兩)liǎng ⒈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 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 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 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等。)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⒉〈表〉不定的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⒊重量单位一~等于十钱,十~等于一斤(旧制十六~为一斤)。 两liàng 1.量词。用于车辆。 2.借指车。 3.容纳一辆车。

:相 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文天祥《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鲍照《代春日行》 又如相 相xiāng ⒈交互,互往来~关。~逢。~亲。~爱。互~关心。~反~成。 ⒉〈表〉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助。~信。~劝。~依为命。 ⒊看~中。左~右看。 ⒋ ⒌ ①没有遇到。 ②违抗,不一致行为~左。 ⒍ ①互相对立,一方对另一方拔刀~对。 ②比较的~对稳定。 ③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跟"绝对"呼应~对之中有绝对。 ⒎ ①两方面差不多技艺~当。 ②合适,适宜正~当。用词~当。 ③〈表〉一定程度~当恭敬。~当不错。 ⒏ ⒐ 相xiàng ⒈容貌形~。怪~。高兴~。狼狈~。 ⒉察看,仔细看~马。~机行事。 ⒊辅助,也指辅助人,〈古〉特指高级官员辅~。丞~。首~。 ⒋ ⒌指具有相同成分和相同理化性质的均匀物质。各相之间可有明显的分界。如水蒸气是一个~;水、冰是两个~;水、冰、水蒸气是三个~。 ⒍交流电路中,多相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三~交流发电机。

:推〈动〉 (形声。从手,隹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同本义 推,排也。--《说文》 推,輕也,前也。--《仓颉篇》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推堕附马河中。--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始欲着推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作推敲之势。 又如推毂(推动车轮轴,使车前进);推抢(推拥抢夺,争抢);推沟(推下沟);推行(推动物体向前);推引(推动;推拉);推天抢地(形容乱推乱搡);推转(推出处死) 使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 推tuī ⒈抵住物体并用力使它移动~动。~车。~磨。 ⒉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草。~头(理发)。用刨子~平木板。 ⒊使事情开展~动。~销新产品。~广科学技术。 ⒋探求,进一步想,由已知的点去预测或断定其它~求。~想。~究。~测。~理。以此类~。 ⒌执行~行。 ⒍除去~陈出新。 ⒎延迟~迟。~几天再说。 ⒏辞让,却卸~辞。~让。~卸。~委。~脱。 ⒐举荐,选举~举。~荐。 ⒑赞美,钦佩,崇敬~许。~重。~崇。 ⒒ 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