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Y 炎熇犹末伏

"炎熇犹末伏"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0 09:58:37


简介: “炎熇犹末伏”出自宋代陆游的《初秋夜赋》,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án hè yóu mò fú,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
出处: 《初秋夜赋》
内容:
炎熇犹末伏,清绝忽新秋。
露气房栊冷,砧声岁月遒。
悲蛩草根语,孤磷竹间流。
闻道河南北,飞蝗暗百州。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初秋夜赋》是宋代文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炎熇犹末伏,清绝忽新秋。
夏天的炎热仍未消退,清爽的秋天突然降临。

露气房栊冷,砧声岁月遒。
房梁上的露水凉冷,砧板敲击声如同岁月长久。

悲蛩草根语,孤磷竹间流。
蛩虫悲鸣于草根之间,独自的孤寂在竹林中流淌。

闻道河南北,飞蝗暗百州。
听闻河南和河北地方上的消息,蝗虫飞舞遮蔽了百姓的家园。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炎热的夏天仍然残留,但秋天却突然降临,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忧愁。蛩虫的鸣叫、竹林的寂静以及飞蝗的破坏,都成为了诗中表达情感的象征。

赏析:
《初秋夜赋》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初秋的景色和情感,展现了陆游细腻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巧妙地把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象相结合,形成了对孤寂与忧愁的真实而深刻的描绘。

诗中的炎热与清凉、孤寂与流动、岁月的长久与蝗虫的破坏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作者对人生变迁和时光流转的思考。通过对砧声、蛩鸣等声音的运用,诗人创造出了一种寂寞而凄凉的氛围,使人们对于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初秋的景象和人们内心的感受,给人一种深思和共鸣的空间。它展示了陆游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沧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án hè yóu mò fú, qīng jué hū xīn qiū.
炎熇犹末伏,清绝忽新秋。
lù qì fáng lóng lěng, zhēn shēng suì yuè qiú.
露气房栊冷,砧声岁月遒。
bēi qióng cǎo gēn yǔ, gū lín zhú jiān liú.
悲蛩草根语,孤磷竹间流。
wén dào hé nán běi, fēi huáng àn bǎi zhōu.
闻道河南北,飞蝗暗百州。
韵脚: 拼音:yán hè yóu mò fú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炎 (会意。从二火。本义火苗升腾) 同本义 炎,火光上也。--《说文》 火曰炎上。--《书·洪范》 秉畀炎火。--《诗·小雅·大田》 南有炎火千里。--《楚辞·大招》 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资治通鉴》 又如炎上(火焰向上;火向上燃烧) 焚烧 大炎昆冈,玉石俱焚。--《书·胤征》 今时复旱,如炎如焚。--《后汉书》 炎 炎热,酷热 赫赫炎炎。--《诗·大雅·云汉》。传热气也。” 南方曰炎天,又东北曰炎风。--《吕氏春秋·有始》 观炎气之相仍兮 炎yán ⒈热~风酷暑。~热的夏天。 ⒉焚烧,燃烧~燎。 ⒊〈古〉传说中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我们同是~黄子孙。 ⒋ 。皮肤~。 炎tán 1.指言论美盛。参见"炎炎"。 2.古国名。 炎yàn 1.火光;火焰。 2.明亮;光亮。 3.光照。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猶,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犬子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犹 如同∶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 犹(猶)yóu ⒈一种猿类动物~猢。 ⒉如,同,好像~如。过~不及。虽死~生。 ⒊还,尚且记忆~新。困兽~斗。 ⒋ 犹yáo 1.摇动。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 末mò ⒈梢,尖端,跟"本"相对~梢。~大必折。秋毫之~。 ⒉最后,终了,跟"始"相对~尾。~了。岁~。 ⒊碎屑,不重要的事粉~。药~儿。茶叶~。切勿本~倒置。 ⒋轻微,不足道(旧时用作自谦)~议。~将愿往。 ⒌传统戏曲里的一种角色,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伏〈动〉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伏,司也。--《说文》 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 伏 fú ⒈趴,脸面向下,身体前屈~地。~案。 ⒉隐藏,隐匿埋~。潜~。两侧~兵。打~击战。 ⒊屈服,认错或认罚~输。~判。~诛。 ⒋低下去时起时~。此起彼~。 ⒌〈古〉通"服"。敬佩~其为人。 ⒍ 【伏特】简称"伏"。电动势、电位差、电压的单位,代号v。 ⒎ 【伏日】通常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后十天止。这一段时间,每十天为一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是我国每年最热的时期。故有"热在三 伏"的说法。 伏fù 1.指禽鸟孵卵。 2.量词。用作时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