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葭苇萧萧两岸幽

"葭苇萧萧两岸幽"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4 16:31:11


简介: “葭苇萧萧两岸幽”出自宋代余国宝的《祥符寺水阁》,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iā wěi xiāo xiāo liǎng àn yōu,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祥符寺水阁》
内容:
楚江空阔水阆收,葭苇萧萧两岸幽
柔橹推残千顷浪,好风吹过一帆愁。
人归别浦云烟晚,舟泊寒沙岛屿秋。
领略风光须我辈,谩寻诗句倚江楼。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余国宝
诗人:
翻译:

祥符寺水阁

楚江空阔水阆收,
葭苇萧萧两岸幽。
柔橹推残千顷浪,
好风吹过一帆愁。
人归别浦云烟晚,
舟泊寒沙岛屿秋。
领略风光须我辈,
谩寻诗句倚江楼。

中文译文:
祥符寺的水阁:
楚江广阔,水面收拢,
两岸的芦苇声声萧萧,幽静。
轻轻摇动船桨,推开千顷波浪残,
美好的风吹过,唤起一帆愁思。
人归别浦,夜晚笼罩着云烟,
船只泊在寒冷的沙滩秋天的岛屿。
欣赏风光需要我们这一代人,
但却谈何容易,在江楼上寻找适合的诗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祥符寺水阁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色。作者通过描绘楚江的宽广和幽静,以及两岸芦苇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了诗中的意境。接着,作者以船桨推动波浪,风吹过的场景,呈现出一种怀旧之情,留下了一丝愁思之感。最后,诗人提到人们回到别浦,夜晚笼罩着云烟,船只停泊在寒沙和秋岛之间,强调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的欣赏和思考,并呼吁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诗句,以此来丰富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的热爱之情,并寄托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hǔ jiāng kōng kuò shuǐ láng shōu, jiā wěi xiāo xiāo liǎng àn yōu.
楚江空阔水阆收,葭苇萧萧两岸幽。
róu lǔ tuī cán qiān qǐng làng, hǎo fēng chuī guò yī fān chóu.
柔橹推残千顷浪,好风吹过一帆愁。
rén guī bié pǔ yún yān wǎn, zhōu pō hán shā dǎo yǔ qiū.
人归别浦云烟晚,舟泊寒沙岛屿秋。
lǐng lüè fēng guāng xū wǒ bèi, mán xún shī jù yǐ jiāng lóu.
领略风光须我辈,谩寻诗句倚江楼。
韵脚: 拼音:jiā wěi xiāo xiāo liǎng àn yōu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葭 初生的芦苇 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汉书·中山靖王传》 沙洲葭苇。--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葭草(初生的芦苇);葭蓬(芦苇与蓬草);葭灰(苇膜烧得的灰。常用来标志、预测节气);葭莩(原为芦苇里的白色薄膜,后常来指代友谊;交情;亲戚;亲眷) 通笳”。乐器名 发引和,校鸣葭。--《文选·张衡·西京赋》 葭 xia 通葭”∩叶 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葭。--《尔雅》 葭jiā ⒈初生的芦苇。 ⒉ ⒊〈古〉通"笳",类似笛子的一种乐器。 葭xiá 1.见"葭萌"。

:苇 (形声。从苃,韦声。本义芦苇) 同本义 苇,大葭也。--《说文》 震为萑苇。--《易·说卦》 又如苇车(简陋的柴车);苇杖(蒲鞭,用以施轻刑的草鞭子);苇索(一种用蒲苇编结而成的绳索。古代于年节时,将苇索装结于门上,以祛除邪鬼、邪气);苇茭(苇草编织的绳索); 苇戟桃杖(用芦苇做戟,以桃木制杖。为古代祛除恶鬼的物品);苇荻(苇苕。芦苇);苇莞(苇草和蒲草。亦指这两种草编成的席子);苇带(用苇草编成的衣带);苇笮(用苇草制成的 绳索。笮,竹索);苇薄(苇席) 苇(葦)wěi

:萧 (形声。从苃,肃声。本义艾蒿) 同本义 萧,艾蒿也。--《说文》 萧萩。--《尔雅》。注即蒿。” 共萧茅。--《周礼·甸师》 彼采萧兮。--《诗·王风·采葛》 又如萧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萧敷艾荣(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 古国名 楚子伐萧。--《左传》 县名 姓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萧 萧条,冷落;荒凉 萧(蕭) ⒈〈古〉称香蒿,也叫"青蒿"。 ⒉冷落,冷静~然。~索。 ⒊ ①冷落寂寞景象~条。 ②停滞,萎缩经济~条。 ⒋ ①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秋风~瑟。 ②冷落凄凉的样子。 ⒌ ⒍ ⒎"萧"姓,俗写作"肖"。 萧xiāo 1.蒿类植物的一种。即艾蒿。 2.萧条冷落;凄凉。 3.稀疏。 4.指萧斧。 5.见"萧森"。 6.见"萧然"。 7.通"肃"。参见"萧墙"﹑"萧斧"。 8.古国名。春秋 时宋的附庸,子姓。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公元前597年灭于楚◇仍为宋邑。 9.姓。

:萧 (形声。从苃,肃声。本义艾蒿) 同本义 萧,艾蒿也。--《说文》 萧萩。--《尔雅》。注即蒿。” 共萧茅。--《周礼·甸师》 彼采萧兮。--《诗·王风·采葛》 又如萧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萧敷艾荣(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 古国名 楚子伐萧。--《左传》 县名 姓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萧 萧条,冷落;荒凉 萧(蕭) ⒈〈古〉称香蒿,也叫"青蒿"。 ⒉冷落,冷静~然。~索。 ⒊ ①冷落寂寞景象~条。 ②停滞,萎缩经济~条。 ⒋ ①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秋风~瑟。 ②冷落凄凉的样子。 ⒌ ⒍ ⒎"萧"姓,俗写作"肖"。 萧xiāo 1.蒿类植物的一种。即艾蒿。 2.萧条冷落;凄凉。 3.稀疏。 4.指萧斧。 5.见"萧森"。 6.见"萧然"。 7.通"肃"。参见"萧墙"﹑"萧斧"。 8.古国名。春秋 时宋的附庸,子姓。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公元前597年灭于楚◇仍为宋邑。 9.姓。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唐·戴叔伦《忆原上人》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 两(兩)liǎng ⒈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 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 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 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等。)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⒉〈表〉不定的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⒊重量单位一~等于十钱,十~等于一斤(旧制十六~为一斤)。 两liàng 1.量词。用于车辆。 2.借指车。 3.容纳一辆车。

:岸〈名〉 (形声。从山,从厂,干声。厂(山崖),意思为水边高起之地。本义河岸) 同本义 淇则有岸。--《诗·卫风·氓》 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荀子·宥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后泛指靠近水边的陆地 岸芷汀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沿岸;起岸(把货物从船上搬运到岸上) 比喻高位 诞先登于岸。(诞发语词,无义。)--《诗·大雅·皇矣》 台阶 襄岸夷涂。--张衡《西京赋》 岸〈形〉 高傲 莫笑老翁犹气岸。--黄庭坚 岸àn ⒈江、河、湖、海等水边的陆地河~。~。 ⒉高大,严峻伟~。道貌~然。

:幽〈动〉 同本义 幽,隐也。--《说文》。段注幽,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 昆仑旁薄幽。--《太玄·中》。注隐也。” 雍遏不通曰幽。--《周书·谥法》 以致其幽。--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退隐;潜藏 幽居而不淫。--《礼记》 南阳之弊幽。--《战国策》 又如幽隐(隐居的贤才);幽士(幽子,幽人。幽隐之人;隐士);幽女(隐居无偶的女子) 囚禁 公侯失礼则幽。--《荀子·王霸》。杨倞注幽,囚也。” 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吕 幽yōu ⒈僻静,阴暗,深暗~暗。~林。~谷。〈引〉隐藏,隐蔽~居。~会。 ⒉雅致,沉静~静。~美。~雅。青城天下~(青城山,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⒊禁闭,囚拘~禁。身~囹圄之中。 ⒋迷信的人所说的阴间虚构~冥。瞎说九~。 ⒌ 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