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漉酒不知头上巾

"漉酒不知头上巾"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0:04:55


简介: “漉酒不知头上巾”出自元代杨维桢的《题陶渊明漉酒图》,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ù jiǔ bù zhī tóu shàng jīn,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出处: 《题陶渊明漉酒图》
内容:
义熙老人羲上人,一生嗜酒见天真。
山中今日新酒熟,漉酒不知头上巾
酒醒乱发吹骚屑,架上乌纱洗糟蘗。
客来休怪头不冠,巾冠岂为我辈设。
故人设具在道南,老人一笑猩猩贪。
东林法师非酒社,攒眉入社吾何堪。
家贫不食檀公肉,肯食刘家天子禄?颓然径醉卧坦腹,笑
尔阿弘来奉足。
朝代: 元代
分类:
诗人: 杨维桢
诗人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翻译:

《题陶渊明漉酒图》是元代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叫义熙老人羲上人的人物形象,他一生痴迷于酒,保持了一种天真纯朴的态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义熙老人羲上人,
一生嗜酒见天真。
山中今日新酒熟,
漉酒不知头上巾。
酒醒乱发吹骚屑,
架上乌纱洗糟蘗。
客来休怪头不冠,
巾冠岂为我辈设。
故人设具在道南,
老人一笑猩猩贪。
东林法师非酒社,
攒眉入社吾何堪。
家贫不食檀公肉,
肯食刘家天子禄?
颓然径醉卧坦腹,
笑尔阿弘来奉足。

诗词通过描绘义熙老人羲上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嗜酒人的赞美和对自由天真态度的崇尚。诗意深远,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赏析:
诗词以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嗜酒的老人形象。他生活在深山中,享受着新酿的美酒,却常常忘记了自己头上的巾帽。酒醒后,发乱如麻,不顾形象,洗涤酒器时也不顾及乌纱洒落其中。当客人来访时,不要怪他头上无冠,因为巾冠并非是为了他们这样的人而设立的。故人设宴在道观南边,老人笑得像只贪婪的猩猩。东林法师虽然不属于嗜酒的社交圈子,但他皱眉入座,作者却感到难以承受。虽然家境贫寒,但老人宁愿不食富贵之人的肉,也不愿享受刘家天子的禄位。他颓然醉卧,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的真实,笑容迎接着阿弘前来奉酒。

这首诗词通过对义熙老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天真的追求和对世俗功名的不屑。老人不受世俗规范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欢愉和自由。他不计较外界的眼光和评价,享受着酒的快乐,保持着一种天真的生活态度。这与诗人对东林法师的评价形成了对比,法师虽然不属于酒的社交圈子,但他的拘谨和世俗功名的追求使作者感到无法接受。

整首诗词娓娓道来,通过描写细腻的形象和真实的情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由、天真和追求内心真实的向往。同时,诗中对于社交规范和功名利禄的批判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性的思考和价值观的主张。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ì xī lǎo rén xī shàng rén, yī shēng shì jiǔ jiàn tiān zhēn.
义熙老人羲上人,一生嗜酒见天真。
shān zhōng jīn rì xīn jiǔ shú, lù jiǔ bù zhī tóu shàng jīn.
山中今日新酒熟,漉酒不知头上巾。
jiǔ xǐng luàn fā chuī sāo xiè, jià shàng wū shā xǐ zāo bò.
酒醒乱发吹骚屑,架上乌纱洗糟蘗。
kè lái xiū guài tóu bù guān, jīn guān qǐ wèi wǒ bèi shè.
客来休怪头不冠,巾冠岂为我辈设。
gù rén shè jù zài dào nán, lǎo rén yī xiào xīng xīng tān.
故人设具在道南,老人一笑猩猩贪。
dōng lín fǎ shī fēi jiǔ shè, cuán méi rù shè wú hé kān.
东林法师非酒社,攒眉入社吾何堪。
jiā pín bù shí tán gōng ròu, kěn shí liú jiā tiān zǐ lù? tuí rán jìng zuì wò tǎn fù, xiào
家贫不食檀公肉,肯食刘家天子禄?颓然径醉卧坦腹,笑
ěr ā hóng lái fèng zú.
尔阿弘来奉足。
韵脚: 拼音:lù jiǔ bù zhī tóu shàng jīn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漉〈动〉 使干涸,竭尽 漉,浚也。从水,鹿声。--《说文》 毋漉陂池。--《礼记·月令》。释文渴也。” 林焚池漉。--王充《论衡》 又如漉池(使池水干涸);漉汔(使干涸竭尽) 水漫漫地渗下 漉汁洒地,白汗交流。--《战国策·楚策》 滋液渗漉。--《卦禅文》 又如漉血(流血,洒血);漉湿(淋湿) 过滤 用网捞取 通麓”。山脚 其林其漉, 漉lù ⒈使干涸。 ⒉滤~酒。

:酒 (会意。从水,从酉。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 同本义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说文》 酒曰清酌。--《礼记·曲礼》 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 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 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又如酒肆(酒店);酒水(酒;筵席);酒生(酒保,酒店伙计);酒务(酒店) 酒席,酒筵 酒jiǔ ⒈用粮食(高粱、麦、米等)或水果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有刺激性,多饮会中毒白~。啤~。葡萄~。茅梨~。酗~误事∪~多,会伤身。 ⒉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头〈名〉 (形声。从页,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同本义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 头(頭)tóu ⒈脑袋,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体的最前部分~颅。特指头发梳~。 ⒉物体的顶端、前端或事情的起点、终点山~。车~。有~有尾。一年到~。 ⒊第一,开初的~号。~班。~等舱。~半月。 ⒋以前,在前面的~三年。~里走的是她。 ⒌为首的(多用于贬义)~领。~儿。把~。盗窃~子。 ⒍方面他们几个是一~的。 ⒎接近事到临~。 ⒏物品的残存部分粉笔~。布~儿。 ⒐量词。指牲畜、像头的、不定数量等五~猪。四~蒜。百来~。 ⒑词尾(读轻声)石~。拳~。苦~儿。有看~。在上~。放外~。看后~。 ⒒ ⒓ ⒔ ⒕ ①脑筋,理智或思想不要昏~昏脑。 ②要领,门路这件事还没有摸着~脑。 ③首领她是这儿的~脑。 头tou 1.名词后缀。接于名词性词根之后。 2.名词后缀。接于动词词根之后。 3.名词后缀。接于形容词词根之后。 4.方位词后缀。

:上〈名〉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顁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 上shàng ⒈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对~面。~边。〈引〉质量、等级、地位高的或次序在前的~乘。~品。~等。~策。~级。~司。~行下效。~册。~月。~半天。 ⒉从低处到高处~山。~楼。〈引〉去,到,进呈,向前进~船。~北京。~农村。~书。献~。赶~。你快~。 ⒊增添,安装~油。~菜。~门窗。 ⒋登载,登记~报纸。~帐簿。 ⒌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课。~操。~班。 ⒍指方面领导~。实际~。东面~。 ⒎指时间、处所、部位、范围等早~。课堂~。大路~。火车~。墙头~。书本~。心坎~。城市~。 ⒏指物体表面脸~。包装~。表面~。 ⒐涂,擦涂~。~药膏。~油漆。 ⒑拧紧~琴弦。~闹钟。 ⒒〈表〉动作趋向或达到、完成泡~茶。爬~来。坐~去。登~高峰。考~了研究生。当选~人民代表。 ⒓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够了。~满了。成千~万。 ⒔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 ⒕ ⒖ 上shǎng

:巾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同本义 巾,佩巾也。--《说文》 沐巾一。--《仪礼·士冠礼》 盥卒授巾。--《礼记·内则》 布巾环幅不凿。--《仪礼·士丧礼》 静其巾幂。--《仪礼·特牲馈食礼》 儿女共沾巾。--《战国策·魏策》 归来泪满巾。--宋·张俞《蚕妇》 巾短情长。--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花巾;小丝巾;巾栉(梳洗用品,即手巾和梳子;梳洗打扮);巾帚(拭巾和扫帚);巾帨(毛巾) 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 巾袖无光。--唐·李朝威《柳毅 巾jīn用于擦、抹、包裹、覆盖等的纺织物手~。抹桌~。头~。枕~。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