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衮衣不是未教归

"衮衣不是未教归"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6:06:22


简介: “衮衣不是未教归”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寄贺建康留守范参政端明二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ǔn yī bú shì wèi jiào guī,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出处: 《寄贺建康留守范参政端明二首》
内容:
衮衣不是未教归,不合威名满四夷。
天与中兴开日月,帝分万乘半旌旗。
春生锦绣山河早,秋到江淮草木迟。
卧护北门期月尔,却专堂印凤凰池。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杨万里
诗人介绍: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翻译:

《寄贺建康留守范参政端明二首》是宋代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衮衣不是未教归,
不合威名满四夷。
天与中兴开日月,
帝分万乘半旌旗。
春生锦绣山河早,
秋到江淮草木迟。
卧护北门期月尔,
却专堂印凤凰池。

诗意:
这首诗词是杨万里寄给建康留守范参政端明的两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范参政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诗中提到了范参政的衮衣,指的是他的官服,表示他已经接受了教诲,具备了归乡的资格。范参政的威名已经传遍四方,显示了他的声望和影响力。诗人认为范参政的成功是上天的恩赐,也是国家兴盛的象征。帝王将范参政分派到万乘之半,象征着他的重要地位。诗中还描绘了春天山河的美丽和秋天江淮地区草木的迟到,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范参政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北门守卫的同时,专心致志地管理凤凰池,即国家的重要事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范参政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范参政的衮衣、威名和地位,展示了他的杰出才能和卓越成就。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天的锦绣山河和秋天的迟到草木作为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范参政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在守卫北门的同时,专心致志地管理国家的重要事务。整首诗词既表达了对范参政的赞美,又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兴盛和治理的关注,具有深远的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gǔn yī bú shì wèi jiào guī, bù hé wēi míng mǎn sì yí.
衮衣不是未教归,不合威名满四夷。
tiān yǔ zhōng xīng kāi rì yuè, dì fēn wàn shèng bàn jīng qí.
天与中兴开日月,帝分万乘半旌旗。
chūn shēng jǐn xiù shān hé zǎo, qiū dào jiāng huái cǎo mù chí.
春生锦绣山河早,秋到江淮草木迟。
wò hù běi mén qī yuè ěr, què zhuān táng yìn fèng huáng chí.
卧护北门期月尔,却专堂印凤凰池。
韵脚: 拼音:gǔn yī bú shì wèi jiào guī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衮 (衮为衮的俗字。形声。从衣,公声。本义画龙于衣。也指古代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的官)穿的礼服) 同本义 中国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 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向)。--《说文》 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周礼·司服》。司农注衮衣,卷龙衣也。”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诗·豳风·九羘》 (羘(鑹??)九羘捕捉小鱼的细网) 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后汉书·孔僖传》 (此处引申为登朝入仕)。又如衮袍(天子的礼服);衮龙裘(绣有飞龙图案的裘皮 衮(袞)gǔn ⒈〈古〉帝王或三公(高官)穿的礼服~袍。~服。 ⒉

:衣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服装 衣yī ⒈上衣。泛指衣服~裳。内~。~冠楚楚。 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糖~炮弹。 衣yì穿~轻裘。~羽绒服。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是shì ⒈对,正确,合理,跟"非"相对~的。分清~非。今~昨非。 ⒉这,这个,这样~日天晴。如~也行。~可忍,孰不可忍。 ⒊〈表〉解释或分类她~学生。这瓶墨水~红的。 ⒋〈表〉存在满园~果树。遍街都~人。 ⒌〈表〉答应~,我马上去办。 ⒍〈表〉赞同,认为对~的。话~说得好。 ⒎〈表〉让步,含"虽然"之义这椅子旧~旧,但很结实,还能用。 ⒏〈表〉适合味道~爽口。他走的~时候。 ⒐〈表〉凡是,一切~重活他都抢着干。~节假日她照常忙。 ⒑〈表〉加重语气今天~热。惟你~问。 ⒒〈表〉判断共产主义~人们的最高理想。 ⒓用于问句你~坐火车还~坐飞机? ⒔ ①正确和错误明辨~非。 ②争执,纠纷招惹~非。搬弄~非。 ⒕ ⒖ 是tí 1.月边。参见"是月"。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 未wèi ⒈没有,不曾~经许可。闻所~闻。 ⒉不~知。~可厚非。 ⒊在句末〈表〉疑问可以言~(可以说了吗)? ⒋地支第八位。也作次序第八。 ⒌ ⒍

:教〈动〉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 又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 使;令;让 曲罢能教善才服。--唐·白居易《琵琶行》 教〈动〉 (会意。从攴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以教国子弟。╠ 教jiāo传授~书育人。~技术。我~你。 教jiào ⒈指导,培育,培养~导。~养。~诲。请~。因材施~。~学相长。 ⒉使,令,叫风可~船行。~高山低头。 ⒊宗教佛~。道~。基督~。 ⒋ ①按一定的要求培养人才,主要指各级学校的工作学校~育。 ②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工作的活动传统~育。职工~育。家庭~育。业余~育。 ⒌

:归 (会意。从止,从媎省。本义女子出嫁)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 归(歸)guī ⒈回,返,回到~家团聚。~国华侨。回~祖国。〈引〉还给~还。物~原主。 ⒉趋向同~殊途。四海~心。 ⒊由,属于这件事~她办。 ⒋聚拢,并入~档。~并。颗粒~仓。 ⒌依附,附属~附。~属。 ⒍顺服,反正~顺。弃邪~正。 ⒎结局,结论~宿。~结。 ⒏除,珠算中一位数的除法三~。七~。 ⒐〈古〉指女子出嫁之子于~(之子这个女子)。 归kuì 1.通"馈"。赠送。 2.通"愧"。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