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Y 渊明得此理

"渊明得此理"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8 15:15:42


简介: “渊明得此理”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陶怨诗示庞邓》,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uān míng dé cǐ lǐ,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出处: 《和陶怨诗示庞邓》
内容:
当欢有余乐,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毫厘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和陶怨诗示庞邓》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当欢有余乐,
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
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
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
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
毫厘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
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
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
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
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
犹推渊明贤。

诗词中的中文译文如下:

当欢有余乐,
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
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
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
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
毫厘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
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
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
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
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
犹推渊明贤。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境遇和人生追求的思考与抱怨。诗的开头,苏轼说自己在欢乐中也感到失落,尽管处境不同,但情感却相似。他引用了渊明(指陶渊明)的理念,认为只有安于现状才能拥有长久的岁月。

然后,苏轼表达了对自己与先生(可能指友人庞籍和邓赤斋)相处的感慨,认为他们的才华与独特之处被现实社会所忽视。他认为人世间很少有合适的归途,唯有归隐田园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接下来,苏轼回顾自己曾经的高官显贵之位,但他认为那些微小的荣誉与权力只是虚幻,对此感到困惑,因此他选择了躺在重裀(褥子)上,夜晚忧愧难眠。

然而,现在他住在破茅屋中,频繁搬迁,风雨中不知疲倦地坚持写作,黄叶堆积在枕头前。这里暗示了苏轼在政治斗争中的坎坷经历。他用孤烟的形象形容自己的愤怒和无奈,表达了内心的悲愤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自责和对陶渊明的敬仰。他悔恨自己没有早日认识到陶渊明的智慧,仍然推崇陶渊明是一个贤者。

整首诗以对比和自省的方式,表达了苏轼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命运的不满,同时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陶渊明这样的归隐者的敬重。这首诗词既展现了苏轼的情感体验,又抒发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色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dāng huān yǒu yú lè, zài qī yì tuí rán.
当欢有余乐,在戚亦颓然。
yuān míng dé cǐ lǐ, ān chǔ gù yǒu nián.
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
jiē wǒ yǔ xiān shēng, suǒ fù liáng qí piān.
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
rén jiān shǎo yí shì, wéi yǒu guī yún tián.
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
wǒ xī duò xuān miǎn, háo lí zhēn shì chán.
我昔堕轩冕,毫厘真市廛。
kùn lái wò zhòng yīn, yōu kuì zì bù mián.
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
rú jīn pò máo wū, yī xī huò sān qiān.
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
fēng yǔ shuì bù zhī, huáng yè mǎn zhěn qián.
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níng dāng chū yuàn jù, cǎn cǎn rú gū yān.
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
dàn hèn bù zǎo wù, yóu tuī yuān míng xián.
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
韵脚: 拼音:yuān míng dé cǐ lǐ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渊 (会意。《说文》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 同本义 渊,回水也。--《说文》 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管子·度地》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又如渊环(回旋环绕);渊洑(水流汹涌起伏的样子) 深潭 如临深渊。--《论语》。孔注潭也。” 鱼潜在渊。--《诗·小雅·鹤鸣》 不测不渊。--汉·贾谊《过秦论》 潜龙腾渊。--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渊沦(潭中微波);渊 渊(測)yuān ⒈深水,潭深~。鱼跃于~。 ⒉深,深远学识~博。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杔,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 明míng ⒈亮,照亮~晃晃。天~。灯火通~。 ⒉清楚,懂得,了解~白。~确。~礼。深~大义。~见万里。 ⒊公开,不隐蔽,显露在外,跟"暗"相对~说。~码实价。~枪暗箭。 ⒋视力,视力好左丘失~(左丘〈古〉人名)。聪耳~目。 ⒌看得清,认得准,见识高~智。英~。心~眼亮。 ⒍次,下一个(专指日、年)~天。~年。 ⒎迷信者称神灵神~。 ⒏ ⒐朝代名。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

:得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 得 dé ①〈古〉同德所识穷乏者~我与(《孟子·告子上》) ②〈古〉贪得戒之在~。(《论语·季氏》) ③得到~奖。 ④适合~体。 ⑤得意扬扬自~。 ⑥完成饭~了。 ⑦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又见děi,·de。 【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失去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合于正义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和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而失败。 【得陇望蜀】取得陇后,又想攻西蜀。比喻得了这个,还想那个,贪得无厌。陇古地名,现甘肃省东部。蜀古地名,现四川省中西部。 【得势】得到地位和权势(多用于贬义)。 【得体】(言语行动等)得当,恰当。 【得天独厚】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或环境。天自然的;天然的。 【得心应手】心里怎样想,手里就能怎样做。形容技艺纯熟或做事非常顺手。 【得宜】合适;恰当。 【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忘乎所以。 【得鱼忘筌】 【得鱼忘荃】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筌捕鱼用的竹器。 【得志】志愿实现(多指名利等愿望得到满足)。 得 ·de用在动词后表可能拿~动、说不~。 ②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连接补语走~慢、白~耀眼。又见dé;děi。 得 děi ①必须学习上~高标准。 ②需要~花时间。 ③必然夜里不穿多点~挨冻。又见dé;·de。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欧阳修《卖油翁》 又如此等(这样);此生(这辈子);此地(这里);此个(这个);此家(此人) 表示此时或此地 如此,这般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柳宗元《黔之驴》 又如此以(是以,因此) 此 乃;则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 此 cǐ ①这;这个~人、~事、~物。 ②表示此时或此地就~结束。 ③这样如~而已。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原想隐瞒掩盖,结果反而暴露。 【此一时,彼一时】指现时的情况与以前那个时候大不相同,不能同样看待或一概而论。

:理〈动〉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治理;管理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 理lǐ ⒈条纹。条理纹~。条~。有条有~。 ⒉事物的原由、规律、原则~由。道~。讲~∠~合法。 ⒊雕琢,加工玉石~璞(璞玉石)。〈引〉 ①办,治理,管理办~。~财。~家。~农事。 ②修整,整理修~。整~。~发。~书籍。 ⒋答,顾~睬。答~。置之不~。 ⒌注意,领会,了解~会。~解。 ⒍指自然科学,特指物理学~科。~学院。数~化。 ⒎ ⒏ ①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也指判断和推理等的能力~性认识。 ②指理智,道德丧失~性。 ⒐ ①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系统的知识。它是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能动地去改造世界正确的~论。 ②讨论,辩论是非曲直这事要~论清楚。 理lài 1.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