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N 溺冠骑项不知儒

"溺冠骑项不知儒"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0:03:51


简介: “溺冠骑项不知儒”出自宋代徐钧的《陆贾》,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nì guān qí xiàng bù zhī rú,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陆贾》
内容:
溺冠骑项不知儒,马上功成习未除。
新语见称应有意,当时人未说诗书。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徐钧
诗人介绍: 徐钧,字秉国,号见心,兰溪(今属浙江)人。以父荫为定远尉。宋亡不仕,金履祥尝延以教授诸子。精于史学,曾据《资治通鉴》所记事实,为史咏一千五百三十首。今存《史咏集》二卷,五代部分已佚失。事见本集附许谦、黄溍、张枢序,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有传。 徐钧诗,以《宛委别藏·史咏集》为底本,校以《续金华丛书》本(简称金华本)。
翻译:

《陆贾》是一首宋代徐钧所作的诗词。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探讨了一位名叫陆贾的人物形象,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他的评价和他所处的环境。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溺冠骑项不知儒,
马上功成习未除。
新语见称应有意,
当时人未说诗书。

这首诗词的诗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诗中提到的“溺冠骑项不知儒”揭示了陆贾并非一个标准的儒家学者,他不以文人的形象示人。这种描述暗示着陆贾可能是一个勇猛而豪放的人物,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却对儒家经典知之甚少。

其次,诗中描述了陆贾“马上功成习未除”。这句话传达了陆贾的成就和意志力。尽管他在战场上获得了辉煌的战绩,但他似乎并没有完全放下战争的习惯,仍然保持着军事化的思维方式。

接着,诗中提到“新语见称应有意”,这句话传达了陆贾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可能与传统观念不同。这句话表明陆贾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一些关注和争议,人们开始注意他的言论和观点。

最后,诗中提到“当时人未说诗书”,这句话意味着陆贾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文人,他并不熟悉或关注经典的诗书之学。这也强调了他作为一个非传统人物的形象,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与众不同的角色。

综合来看,这首诗词《陆贾》通过对陆贾形象的刻画,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与传统观念不同的人物的特点。他是一个在战场上获得辉煌成就的人,但他并没有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世界。他的言论和观点引起了一些关注,但他与传统文人的交流可能并不广泛。这首诗词通过对陆贾形象的塑造,呈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这种非传统人物的认知和评价。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nì guān qí xiàng bù zhī rú, mǎ shàng gōng chéng xí wèi chú.
溺冠骑项不知儒,马上功成习未除。
xīn yǔ jiàn chēng yīng yǒu yì, dāng shí rén wèi shuō shī shū.
新语见称应有意,当时人未说诗书。
韵脚: 拼音:nì guān qí xiàng bù zhī rú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溺〈动〉ni 没入水中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离娄上》 溺死者。--《吕氏春秋·察今》 河中溺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又如溺女(将刚生下的女婴投入水中淹死);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溺没(沉没);溺溺(沉没);溺毙(淹死) 沉湎,无节制 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又如溺信(沉迷);溺志(心志沉湎于某种事情);溺情(思想感情沉湎于某个方面);溺意(心志沉湎于某个方面);溺心(潜沉心志);溺惑(沉迷;迷信) 陷于困境 天下溺,援之 溺niào ⒈小便屙~。~液。~可作肥料。 ⒉排泄小便~床。~湿了裤。 溺nì ⒈淹没~死。~于水中。 ⒉过分,沉迷不悟~爱。沉~。 溺ruò 1.水名。即弱水。 2.软弱;柔弱。

:冠〈名〉 (会意。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同本义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 冠guàn ⒈〈古〉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已经成人,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为"弱冠"(弱指少年)。 ⒉位居第一,超群出众~军。产值~全国。 ⒊戴帽子~儒冠者。 ⒋用于前面,有"加上"的意思~以作家桂冠。 冠guān ⒈帽子衣~整洁。怒发冲~。 ⒉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高起的东西鸡~。花~子。

:骑 (形声。从马,奇声。本义跨马) 同本义 骑,跨马也。--《说文》 步骑罗些。--《楚辞·招魂》 脱身独骑。--《史记·项羽本纪》 其子好骑。--《淮南子·人间训》 骑大马。--明·刘基《卖柑者言》 骑马挟矢。--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骑射(骑马射箭);骑寇(骑马入侵的贼寇,也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鄙称);骑猎(骑马打猎);骑战(骑马打仗) 跨于物上或两边叫骑,跨坐 不骑衡。--《史记·袁盎传》 又如骑两头马(比喻两头观望,看风向);骑鲸(乘鲸;借指死亡或隐遁);骑驴觅驴(是说忘记自己已有又向 骑qí ⒈两腿跨坐在牲畜或其它东西上~马。~驴。~摩托车。 ⒉骑的马或其它牲畜坐~。 ⒊指骑兵轻~。铁~。也泛指骑马的人单~。 ⒋兼跨两边~缝盖章。

:项 (形声。从页,工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脖子的后部) 同本义 项,头后也。--《说文》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曹植《洛神赋》 项背相望。--《后汉书·左雄传》 又如项髻(挽发髻于颈后);项窝(脖子后部的凹处) 泛指人颈 老魔将芭蕉扇插在后项衣领。--《西游记》 项掣金锁。--唐·李朝威《柳毅传》 青项金翅。--《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项头(头与脖项);项领(指颈部);项缩(缩颈。形容畏惧的样子) 代数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 款项 项xiàng ⒈颈子的后部。泛指颈部~背。屈~。引~高歌。 ⒉事物的分类或条目事~。~目。八~注意。 ⒊钱,经费款~。收入~。 ⒋量词两~任务。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又如儒师;儒仙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 儒rú ⒈旧时指读书人~者。~生。 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