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数月不见招

"数月不见招"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14:41:23


简介: “数月不见招”出自宋代戴复古的《都中书怀呈滕仁伯秘监》,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ù yuè bú jiàn zhāo,诗句平仄:仄仄平仄平。
出处: 《都中书怀呈滕仁伯秘监》
内容:
北风朝暮寒,园林日萧条。
自非松柏姿,何叶不飘摇。
儒衣历多难,陋巷困箪瓢。
无地可躬耕,无才仕王朝。
一饥驱我来,骑驴吟灞桥。
通名丞相府,数月不见招
欲登五侯门,非皓齿细腰。
索米长安街,满口读诗骚。
时人试静听,霜枝啭寒蜩。
倘可悦人耳,安望如箫韶。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戴复古
诗人介绍: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翻译:

诗词:《都中书怀呈滕仁伯秘监》

北风朝暮寒,
园林日萧条。
自非松柏姿,
何叶不飘摇。

儒衣历多难,
陋巷困箪瓢。
无地可躬耕,
无才仕王朝。

一饥驱我来,
骑驴吟灞桥。
通名丞相府,
数月不见招。

欲登五侯门,
非皓齿细腰。
索米长安街,
满口读诗骚。

时人试静听,
霜枝啭寒蜩。
倘可悦人耳,
安望如箫韶。

中文译文:
北风在朝阳和黄昏中寒冷,
园林显得日渐凄凉。
不像松柏那样挺拔,
没有一片叶子不飘摇。

身着儒衣历经许多艰难,
陷身于贫寒的巷子中,过着贫困的生活。
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耕种,
没有才能可以在王朝中立功名。

因一次饥饿被驱使而来,
骑着驴子吟唱着灞桥。
曾经到过丞相府邸,
但数月不见召见。

渴望攀登五侯之门,
但没有白皙的牙齿和纤细的腰身。
在长安街上索要米食,
口中充满了读着诗歌的狂妄。

时人试图静听,
霜枝上传来寒蜩的鸣叫声。
如果能够取悦他人的耳朵,
期望就如箫琴的美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戴复古在宋代时期的士人困境和对名利的追求。诗人描绘了北风的寒冷和园林的凄凉,将自己和松柏相对照,表达了自己没有得到重用的遗憾和失意之情。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身穿儒衣,历经艰难,生活贫困的境况,同时也反映了没有土地和才能难以在王朝中立足的无奈。

诗中提到诗人被饥饿驱使到长安,但却数月未能得到丞相府的召见,体现了作者对名利的渴求和失望。他渴望攀登五侯之门,但意识到自己缺乏外貌和才华等条件。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取悦他人的期望,就像美妙的箫韶之音一样。

整首诗词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境遇,流露出对名利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在当时社会的困境和无奈。通过对北风、园林、饥饿等形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深远,通过朴素而质朴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běi fēng zhāo mù hán, yuán lín rì xiāo tiáo.
北风朝暮寒,园林日萧条。
zì fēi sōng bǎi zī, hé yè bù piāo yáo.
自非松柏姿,何叶不飘摇。
rú yī lì duō nàn, lòu xiàng kùn dān piáo.
儒衣历多难,陋巷困箪瓢。
wú dì kě gōng gēng, wú cái shì wáng cháo.
无地可躬耕,无才仕王朝。
yī jī qū wǒ lái, qí lǘ yín bà qiáo.
一饥驱我来,骑驴吟灞桥。
tōng míng chéng xiàng fǔ, shù yuè bú jiàn zhāo.
通名丞相府,数月不见招。
yù dēng wǔ hóu mén, fēi hào chǐ xì yāo.
欲登五侯门,非皓齿细腰。
suǒ mǐ cháng ān jiē, mǎn kǒu dú shī sāo.
索米长安街,满口读诗骚。
shí rén shì jìng tīng, shuāng zhī zhuàn hán tiáo.
时人试静听,霜枝啭寒蜩。
tǎng kě yuè rén ěr, ān wàng rú xiāo sháo.
倘可悦人耳,安望如箫韶。
韵脚: 拼音:shù yuè bú jiàn zhāo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数 (形声。从攴,娄声。本义点数;计算) 同本义 數,计也。--《说文》 以岁之上下数邦用。--《周礼·廪人》 递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珠可历历数也。--明·魏学洢《核舟记》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从一数到十;数拾(查点;收拾);数白道黑(卖弄口舌);数白论黄(计较银钱。白白银。黄黄金);数筹定点(数筹码计算时间);数东瓜,道茄子(尽情谈论各种事情);数米而 炊,称柴而爨(比喻吝啬之极);数数儿;数不胜数;数课(计算并予登记); 数(數)shuò ⒈屡次,经常频~。~见不鲜。~犯边境。 数(數)shǔ ⒈查点,计算当面~清。不可胜~。 ⒉指责,列举过失~落。~说。 ⒊比较起来最突出就~她勤奋。 数(數) shù ⒈指数目,数量岁~。基~。回~。人~太多,这屋容纳不了。 ⒉几,几个(指不确定的数目)~个。~年。~百种。 ⒊迷信者所谓的"天运"、"命运"天~、气~、劫~等都是胡编瞎说。 ⒋ 数cù 1.细密;稠密。 2.细小。参见"数目"。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说文》 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书·洪范》 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仪礼·觐礼》 月虚而鱼脑减。--《淮南子·天文》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小雅·天保》 又如月满则亏,水满则盈(喻指作事应适可而止,做得过分,就会走向反面);月上半阑残(指夜已深);月老冰人(月下老人);月”字流觞(酒令的一种。令中必带月”字);月日( 月亮和太阳);月晕(月亮周围的光圈);月影(映于水中或隐约如于云间的月亮 月yuè ⒈指月球(月亮,月儿),地球的卫星明~。 ⒉像月亮的形状或颜色的~饼。~琴。牙~刀。~白(淡蓝色)。 ⒊时间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 ⒋按月的~经。~刊。购~票。按~报表。 ⒌ ⒍ ⒎ ⒏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见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见(見)jiàn ⒈看到看~。耳闻目~。〈引〉接触,遇到胶卷忌讳~光。病刚好,不要~寒。 ⒉看得出,显现出初~成效。已~分晓。 ⒊会面,会晤会~。接~。 ⒋看法,认识,扩大知识~解。~识。远~。不固执己~。 ⒌指明出处~上页。 ⒍助词。 ①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莫~笑。别~怪。 ②用在动词前,〈表〉对说话人怎么样~教。请~谅。 ⒎用在"听"、"闻"、"看"等动词后,〈表〉效果听~了。看~了。 ⒏[见习]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现场实地工作实习~习生。 ⒐[见证]亲眼看到,可以作证的人。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 ⒑见xiàn。 见(見)xiàn ⒈显出,出现,显露表~。华佗再~。昙花一~。 见"儋藍"。 ④姓。三国吴有儋萌。见《三国志.吴志.薛综传》。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招,手呼也。--《说文》 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楚辞·招魂序》 招樊哙出。--《史记·项羽本纪》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又如招迎(招呼使接待;招引迎接);招求(招引导求);招招(招呼的样子);招诱(招唤劝导);招护(招呼,关照);招应(招呼、理睬) 招收;招募 上招贤良。--《汉书·晁错传》 又如招拔(召来并加以擢用);招用(招收使用);招军(招募士兵) 邀请 招前日宾客。--清·侯方 招zhāo ⒈用手势叫人来或向人致意~手即来。打~呼。 ⒉用公开的方式使人来~集。~收。~来。~贤。失物~领。〈引〉惹起,引来~致。~事。~引。~人笑话。谦受益,满~损。 ⒊承认所犯的罪过~供。~认。 ⒋故意炫耀自己,引人注目~摇撞骗。 ⒌技艺,手法绝~。花~。 ⒍ ⒎ ⒏ ⒐ ⒑ ①呼唤或问候、致意。 ②关照,扶助,照料。 ⒒ ⒓ 招qiáo 1.举。 2.见"招木"。 招sháo 1.通"韶"。传为舜乐。 2.见"招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