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P 披丛采香草

"披丛采香草"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3 00:26:33


简介: “披丛采香草”出自宋代陆游的《初夏幽居杂赋》,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pī cóng cǎi xiāng cǎo,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出处: 《初夏幽居杂赋》
内容:
水际闲将鹤,林间独拥琴。
披丛采香草,映树看珍禽。
正使居无屋,犹胜突不黔。
过春差觉健,处处得幽寻。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初夏幽居杂赋》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水边闲看鹤,林间独自拥琴。
穿过丛草采香草,借树影观赏珍禽。
虽然居所没有房屋,但仍胜过突不黔。
经过春天的磨砺,到处都能找到幽静的寻觅。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初夏时节的幽居生活。他在水边观赏鹤鸟,独自拥有琴声。他穿过丛草采集香草,并在树荫下观赏珍禽。尽管他的居所没有房屋,但他仍然觉得比起突兀而荒凉的地方更胜一筹。经历了春天的洗礼,他在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幽静的寻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幽居生活。通过观赏自然景物,如水边的鹤鸟和树荫下的珍禽,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水际闲将鹤"和"林间独拥琴"展现了作者在幽静的环境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陶醉的情感。诗的结尾"处处得幽寻"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的生活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状态,传达了对宁静、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huǐ jì xián jiāng hè, lín jiān dú yōng qín.
水际闲将鹤,林间独拥琴。
pī cóng cǎi xiāng cǎo, yìng shù kàn zhēn qín.
披丛采香草,映树看珍禽。
zhèng shǐ jū wú wū, yóu shèng tū bù qián.
正使居无屋,犹胜突不黔。
guò chūn chà jué jiàn, chǔ chù dé yōu xún.
过春差觉健,处处得幽寻。
韵脚: 拼音:pī cóng cǎi xiāng cǎo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九皓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披〈名〉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披,从旁持曰披。--《说文》 设披周也。--《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 执披。--《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 执披者旁四人。--《仪礼·士丧礼》 设披。--《仪礼·既夕礼》 披 〈动〉 分开;裂开 而披其地。--《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 又披其邑。--《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 不折必披。--《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 柳条 披pī ⒈穿,覆盖在肩背上~衣。~红。~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或连夜奔走或在野外辛勤劳动)。 ⒉翻阅,揭开~卷。~露。~肝沥胆(〈喻〉非常忠诚)。 ⒊分开,劈开~沙拣金(〈喻〉细心挑拣,去粗取精)。~荆斩棘(〈喻〉创业艰辛)。 ⒋裂开木头~了。竹棍~了。 ⒌ ⒍ ①显示,揭露。 ②发表,公布~露新闻。 披bì 1.古丧具。用帛做成,系于柩车两侧,备牵挽之用,以防倾覆。

:丛 (会意。从乹,取声。乹”,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同本义 丛,聚也。--《说文》 其植物宜丛物。--《周礼·大司徒》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又如丛物(聚生于一处的植物);丛灌(丛生的灌木);丛丛(聚集的样子);丛育(聚集生长);丛毛(丛生的草);丛森(树木繁茂幽深样子);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许多事物凑在一起 石块丛起则历块。--《徐霞客游记》 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吕氏春秋·达郁》 丛 众多;繁杂 网密事丛。--《汉书 丛 cóng ①聚集~集、杂草~生。 ②一簇簇的草木草~、花~。 ③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书、人~。 ④姓。 【丛刊】见【丛书】。 【丛书】由许多书共同组成的一套书。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性的。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是中国最早的一套丛书。又称丛刊。 【丛葬】很多尸体合埋的方式,也指这样的坟墓。 【丛冢】乱葬在一处的许多坟墓。

:采 (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同本义 采,捋取也。--《说文》。字俗作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诗·周南·关雎》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邶风·谷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周礼·乐师》。司农注乐名。或曰皆逸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 又如采花;采果子;采及葑菲(对别人征求意见时的谦辞) 引申为采集;搜集 古有 采 cǎi ①摘(花、果子)~蘑菇。 ②开采~矿。 ③搜集~样。 ④选取~购。 ③精神;神色神~、兴高、烈。 ④同彩。又见cài。 【采茶扑蝶】钢琴曲。刘福安作曲,根据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改编。乐曲欢快活泼,表现了采茶女的喜悦心情。属再现的三段体。 【采茶戏】戏曲的一种类别。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各种采茶戏的统称。均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艺术风格同花鼓戏、花灯戏相近。 【采访】搜集寻访。多用于新闻活动~老工人、~新闻。 【采风】 ①搜集民歌。 ②创作人员到基层体验生活,搜集材料。 【采纳】接受(意见、建议、要求、方案)。 【采石之战】南宋抗金重要战役之一。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废帝完颜亮率军攻宋,十一月自西采石杨林渡渡长江。南宋大臣虞允文召集宋军将士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北)迎 击,大败金兵。完颜亮因金军内讧被杀,金军撤退。 【采撷】 ①采摘。 ②采集。 【采邑制】始于8世纪的西欧封建土地占有制。封主分封土地给封臣,封臣为封主尽一定的义务。初期采邑不可世袭,后逐渐变为世袭领地。采邑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的形成和 发展,至11世纪采邑制完全废除。 采 cài采地,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又见。

:香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 同本义 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说文》。朱骏声曰按,谷与酒臭曰香。” 黍稷靡馨。--《左传·僖公五年》 卬盛于豆,于豆于盛,其香始升。--《诗·大雅·生民》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诗·周颂·载芟》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 淅玉炊香粳。--韩愈孟郊《城南联句》 泛指好闻的气味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梅花绝句》 又如香鼠(一种皮毛名贵的貂);香醪( 香xiāng ⒈气味好闻,味道鲜美,跟"臭"相对~气。~花。稻谷~。饭菜~。 ⒉指有香味的东西~水。檀~。洗发~波。 ⒊舒适,受欢迎睡得可~。这批货上市~得很。

:草 (形声。从苃,早声。小篆苃,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 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苃,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