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粟余三釜陈

"粟余三釜陈"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0 01:30:28


简介: “粟余三釜陈”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初憩和州》,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ù yú sān fǔ ché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
出处: 《初憩和州》
内容:
衣足一囊弊,粟余三釜陈
犹依食贫地,已愧省烦人。
尘土病催老,风波愁过春。
诗书今在眼,还欲诗经纶。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王安石
诗人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名为《初憩和州》。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衣足一囊弊,粟余三釜陈。
犹依食贫地,已愧省烦人。
尘土病催老,风波愁过春。
诗书今在眼,还欲诗经纶。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形容自己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但仍有一囊之余;粮食的存储量已经多到三釜之多。他仍然保持着贫困生活的方式,对自己的不足感到惭愧,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烦。他感叹时光荏苒,尘土与疾病催促着他老去,风波和忧愁伴随着春天的来临。然而,他在眼前仍然有着丰富的诗书,渴望继续创作诗经和治理国家的经纶。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王安石对自己处境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矛盾感受。诗人将自己的物质贫困与精神追求相对照,展现了一种对于物欲与精神追求的反思。他虽然生活贫困,但仍然坚守节俭的原则,不愿给别人增添负担,体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同时,诗人在境遇的压迫下,仍然怀揣着对于文化和治理的热情,表达了他对诗书和政治理念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王安石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体验。它呈现了一种对于困境与理想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坚守信念和追求理想的精神。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ī zú yī náng bì, sù yú sān fǔ chén.
衣足一囊弊,粟余三釜陈。
yóu yī shí pín dì, yǐ kuì shěng fán rén.
犹依食贫地,已愧省烦人。
chén tǔ bìng cuī lǎo, fēng bō chóu guò chūn.
尘土病催老,风波愁过春。
shī shū jīn zài yǎn, hái yù shī jīng lún.
诗书今在眼,还欲诗经纶。
韵脚: 拼音:sù yú sān fǔ chén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谷物、干草和饲料 粟,嘉谷实也。--《说文》 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旧唐书·食货志下》 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清·邵长蘅《阎典史传》 又如粟入(税粟的收入);粟粒(谷物的颗粒) 谷粒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 粟sù ⒈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它是我国北方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⒉泛指粮食。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余,饶也。--《说文》 剩下;剩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余 剩下的,多余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注犹多也。” 父有余(余)财。--《吴仲山碑》 今也每食无余(余)。--《诗·秦风·权舆》 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余师(很多余地; 残留的; 余yú ⒈我,我的。 ⒉剩下的,多出的剩~。节~。多~。有~。~粮。不遗~力。 ⒊遗留,遗存城荒古迹~。 ⒋零数十~天。百~人。五里~。 ⒌后,以外业~。工作之~。 余yù 1.姓。见"余且"。 余xú 1.见"余吾"。 余tú 1.梼余,山名。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釜〈名〉 (形声。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同本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釜鬲(陶制炊器) 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 釜和 釜 fǔ(鬴) ⒈〈古〉一种锅~底游鱼(〈喻〉即将灭亡的事物)。~底抽薪(〈喻〉从根本上解决)。破~沉舟(〈喻〉下决心干到底)。 ⒉〈古〉量器,也是容量单位的名称。

:陈 (形声。从阜,从木,申声。本义地名。古宛丘地,春秋时陈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引申为姓氏) 古国名 陈,宛丘,舜后妫(畧??))满之所封。--《说文》 陈,颛顼之族也。--《左传·昭公八年》 陈朝 战阵;行列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史记·李将军列传》 姓 陈 陈设,陈列 陈,列也。--《广雅》 陈,布也。--《玉篇》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