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Z 琢从箕子国

"琢从箕子国"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4 00:44:16


简介: “琢从箕子国”出自明代唐之淳的《咏高丽石镫》,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uó cóng jī zǐ guó,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处: 《咏高丽石镫》
内容:
窍石烛幽遐,虚明讵异纱。
琢从箕子国,坰向竺王家。
耿耿知悬烬,亭亭讶作花。
定余神自照,经残漏欲赊。
愿持明慧境,扬彩遍河沙。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唐之淳
诗人介绍: (1350—1401)明浙江山阴人,名愚士,以字行。唐肃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荐,为翰林侍读,与孝孺俱领修书事。旋卒。有《唐愚士诗》。
翻译:

《咏高丽石镫》是明代唐之淳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窍石烛幽遐,
虚明讵异纱。
琢从箕子国,
坰向竺王家。

耿耿知悬烬,
亭亭讶作花。
定余神自照,
经残漏欲赊。

愿持明慧境,
扬彩遍河沙。

译文:

透明的石头照亮了幽遥的地方,
空灵的光明岂能与纱帘相比。
这块琢磨自箕子之国,
流转至竺王之家。

明亮的火焰知晓悬烬之意,
挺拔的花朵出人意料地绽放。
我定下心神自我反省,
时间已经残缺,漏水欲溢。

愿意拥有明慧的境界,
让光彩遍布河沙之间。

诗意和赏析:

《咏高丽石镫》以描绘一块高丽石镫为主题,通过对石镫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和智慧的追求之情。诗中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和比喻,将石镫的特点与诗人内心的体悟相对应。

首先,诗人将石镫比喻为窍石,形容其透明通透,能够照亮幽遥的地方。这里的窍石象征了智慧和清明的境界。接着,诗人以虚明与纱帘相对比,强调了窍石的光明是超越了有形的世界,与纱帘的光亮不可比拟。

诗中提到石镫的来历,它琢磨自箕子之国,流转至竺王之家。箕子和竺王都是古代有智慧和贤明之名的人物,他们的国家成为了石镫的起源地和传承地。这里通过提及古代贤者与智者,进一步强调了石镫所代表的智慧和灵性。

接下来,诗人运用耿耿知悬烬、亭亭讶作花的形容词来表达石镫的特征。耿耿知悬烬表示石镫能够洞察事物的终结和消亡之象,而亭亭讶作花则揭示了石镫意外绽放出的美丽和灵性。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明慧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他希望能够拥有明慧的境界,让光彩遍布河沙之间。这里的明慧象征着智慧和洞察力,诗人希望在自己的境界中拥有这样的智慧,使得自己能够在世间散发出光彩和智慧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高丽石镫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智慧和明悟境界的追求。通过石镫的形象和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光明、智慧和灵性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对于人类智慧和灵性的赞美和崇敬。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石镫的描写和比喻,展示了诗人对智慧和明悟的向往,并呼唤人们在追求智慧和灵性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以光彩和智慧的力量影响和照亮世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qiào shí zhú yōu xiá, xū míng jù yì shā.
窍石烛幽遐,虚明讵异纱。
zuó cóng jī zǐ guó, jiōng xiàng zhú wáng jiā.
琢从箕子国,坰向竺王家。
gěng gěng zhī xuán jìn, tíng tíng yà zuò huā.
耿耿知悬烬,亭亭讶作花。
dìng yú shén zì zhào, jīng cán lòu yù shē.
定余神自照,经残漏欲赊。
yuàn chí míng huì jìng, yáng cǎi biàn hé shā.
愿持明慧境,扬彩遍河沙。
韵脚: 拼音:zuó cóng jī zǐ gu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仄韵) 入声十三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琢 zhuo (形声。从玉,豿声。本义雕刻加工玉石) 同本义 琢,治玉也。--《说文》 雕谓之琢。--《尔雅》 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荀子》 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毛传玉曰琢,石曰磨。” 又如琢玉(雕刻加工玉石);琢火(琢石冒出火星);琢治(雕琢玉石等);琢克(雕刻);琢雕(雕琢,指雕刻金玉为器)。泛指雕刻加工其他物品 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 撰文时的修改加工,琢磨 良工 琢zuó ⒈ 琢zhuó ⒈雕刻玉石玉不~,不成器。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従,随行也。--《说文》 客从拜辱于朝。--《周礼·司仪》 或从王事。--《易·坤》 啬人不从。--《易·夏小正》 从以孙子。--《诗·邶风·击鼓》 禽兽可羁而从之。--《淮南子·泛论》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从龙(随从帝王创业开国);从学(跟随受学);从骑(骑马随从的人);从嫁(陪嫁的侍婢);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者) 顺从;依从 不昭不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妇人从人者也。--《礼 从 cóng ①跟着跟~。 ②顺应;听从~命。 ③从事;参与~军。 ④采取某种方式或态度~宽处理、~略。 ⑤跟随的人随~。 ⑥从属的;次要的主~关系、~犯。 ⑦堂房(亲属)~兄。 ⑧提示空间和时间的起点~北京到南京、~二月到三月。 ⑨提示经过的地方、处所~门外走过。 ⑩从来(用于否定词前)~未到过、~未见过如此美丽的茶花。(11)姓。 【从长计议】把时间放长些,多加考虑和商量。即不急于作出决定。 【从犯】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的一种分类。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从谏如流】旧时用以形容君王乐于听取臣属的劝谏,接受其意见。 【从句】由联接词引导的句子,从属于主句,并充当主句的一个成分。如英语he is the man who wrote a famousnovel.(他就是写了一本著名小说的那个人)wrote a famousnovel是个定语从句,由who引导,修饰man。 【从军】参军;当兵。 【从良】指妓女不再卖身而嫁人。 【从容】 ①镇定,不慌乱举止~。 ②宽裕时间~。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从容自如】不慌不忙,神态沉着自然。 【从善如流】形容能很快地听取好意见或善意的规劝。 【从属关系】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全部外延的关系。如工业与轻工业。 【从征】随军出征。 从zōng 1.后多作"踪"。踪迹。 从sǒng 1.通"耸"。 2.通"怂"。参见"从容"﹑"从谀"。 从zòng 1.直。南北曰从,东西曰横。 2.合纵。 3.放纵。 4.纵然。 从cōng 1.见"从容"。 从zǒng 1.见"从从"。

:箕 (形声。从竹,其声。本义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 同本义 箕,簸也。--《说文》 以箕自乡而报之。--《礼记·曲礼》。注箕去弃物。”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又如箕帚(簸箕和扫帚。借指家务);箕裘(簸箕和皮袍。借指祖先的事业与遗产);箕舌(指簸箕底伸展向前之广处,其状如舌);箕敛(以箕收取。苛敛民财) 畚箕。用竹篾、柳条等制成的清除垃圾的器具 箕,箕帚也。--《广韵》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礼记·曲礼》 又如箕畚(畚箕);箕帚(畚箕与扫帚);箕扫(箕帚。扫 箕jī ⒈簸箕。扬谷去秕、扬米去糠等的器具。 ⒉畚箕。盛垃圾、土石等的工具。 ⒊不成圆形的指纹。 ⒋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矶(磯)jī江河等水边上突出的岩石(多见于地名)采石~。燕子~。

: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子zǐ ⒈儿,儿或女~女。~孙。泛指人男~。女~。 ⒉称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士~。舟~。 ⒊〈古〉写在姓氏后面〈表〉对人的尊敬孔~。庄~。墨~。也指一个流派的人诸~百家。 ⒋〈古〉对人的敬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以~之矛,陷~之盾,何如? ⒌旧时称师长或门徒夫~。弟~。 ⒍植物的籽实或动物的生殖细胞瓜~。油菜~。卵~。精~。鱼~。 ⒎幼嫩的~鸡。~鸭。~姜。 ⒏〈古〉五等爵位(公侯伯~男)的第四等~爵。 ⒐〈古〉图书分类法,四部(经史~集)的第三部。 ⒑从母体产生的,跟"母"相对的~金(利息)。~音(辅音)。 ⒒地支的第一位,也用作次序第一。 ⒓ ⒔ ⒕ ⒖ ①弟弟,子侄等职工~弟。 ②后辈,年轻人工农~弟。 ⒗子(读轻声)词的后缀。加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的词素之后绳~。珠~。凳~。瘦~。瘸~。出了乱~。 ⒘子(读轻声)少数量词的后缀一揽~。敲几下~门。 子zi 1.名词后缀。 2.某些量词的后缀。 3.用于动词﹑形容词词素之后,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4.助词。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 5.助词。表示语气 。

:国 (会意。从囗”,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 国(國、囯)guó ⒈国家爱~。~营。建设祖~。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 ⒉属于本国的~旗。~徽。~产品。 ⒊地区北~风光。 ⒋京城,首都~门。~都。 ⒌〈古〉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齐~。秦~。 ⒍ ⒎ ⒏ 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