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骀荡郎知否

"骀荡郎知否"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1 00:44:05


简介: “骀荡郎知否”出自唐代徐凝的《杨叛儿》,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ài dàng láng zhī fǒu,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出处: 《杨叛儿》
内容: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
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朝代: 唐代
分类: 怀人
诗人: 徐凝
诗人介绍: 徐凝,唐代(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诗人,浙江睦州人,代表作《奉酬元相公上元》。《全唐诗》录存一卷。
翻译:

《杨叛儿》是一首唐代徐凝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
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杨叛儿的哀怨之情,询问她的心上人是否知晓。诗中提到了博山炉,它散发着香气,却已经熄灭了;同时,白门柳又生出了烟雾。这些形象暗示了杨叛儿与她的心上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和离别之苦。

赏析:
1. 杨叛儿是唐代著名的美女,她的名字在诗中被用来象征深爱之人。诗人表达了对杨叛儿的哀怨之情,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不被接受的现实。

2. “骀荡郎知否”一句暗示了诗人对杨叛儿心上人的猜测和关切。他在询问对方是否意识到了杨叛儿的哀伤和离愁,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否已经破裂。

3. “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这两句诗描述了景物的变化,寓意了杨叛儿与心上人之间的感情转变和离别之痛。博山炉原本散发着香气,但现在已经熄灭,象征着爱情的消逝;而白门柳却生长出烟雾,暗示着离别之后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的变化和借用杨叛儿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哀怨与离别的痛苦。它具有典型的唐代诗风,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āi yuàn yáng pàn ér, dài dàng láng zhī fǒu.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
xiāng sǐ bó shān lú, yān shēng bái mén liǔ.
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韵脚: 拼音:dài dàng láng zhī fǒu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仄韵) 上声七麌  (仄韵) 上声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骀 疲钝 舒缓放荡。常作骀荡” 舞丝千丈飏晴光,骀青春无际。--宋·赵善扛《烛影摇红》 骀荡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庄子·天下》 安翔骀荡,以容阐缓。--马融《长笛赋》 春风骀荡 骀〈名〉 (形声。从马,台声。本义劣马) 同本义 骀,驽马。--《广韵》 又如驽骀(劣马。比喻低下的庸才) 比喻庸才 骀tái 骀dài 1.无所局限;舒缓广大。 2.疲钝。 骀tāi 1.古国名。故治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2.古邑名。故治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

:荡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同本义 荡亡秦之毒螫。--班固《西都赋》 动;摇动;震动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庄子·庚桑楚》 天下不能荡也。--《荀子·劝学》 以荡上心。--《吕氏春秋·季春纪》 以其休止不荡也。--《淮南子·说山》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波心荡,冷月无声。--宋·姜夔《扬州慢》 又如;荡突(冲撞);荡心(摇荡心神);荡摇(动摇);荡荡悠悠(摇荡、飘流的样子) 清除 荡平塞表。--曹操《表论田畴功》 又如荡风 荡 dàng ①摇动;摆动动~、飘~。 ②无事走来走去;闲~。 ③清洗~涤。 ④清除全部弄光;扫~。 ⑤放纵;行为不检点放~。 ⑥浅水湖芦苇~。 【荡涤】冲洗;清除。 【荡气回肠】见【回肠荡气】。 【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无存。 【荡漾】(水波等)轻轻动微波~、春风~。 荡tàng 1.量词。 荡tāng 1.古水名。即今之汤水,在河南省汤阴县北境。

:郎〈名〉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郎,鲁邑也。--《说文》。按,鲁有二郎。 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 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元年》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 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 郎láng ⒈称呼青少年男子英俊~。少年~。 ⒉妇女称丈夫或情人。 ⒊旧时称别人的儿子令~。 ⒋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货~。 ⒌〈古〉官名侍~。员外~。~中(又指医生)。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否〈副〉fou (会意。从口,从不。不”亦兼表字音。本义不然,不是这样) 否,不也。--《说文》 否臧凶。--《易·师》 否德黍帝位。--《书·尧典》。注皆训不。”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战国策·魏策》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这是妥当的办法吗?否 非,不是 大人否亨。--《易·否卦》 否则熟虑而从之。--《礼记·表记》。注谓非己志也。” 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墨子》 --用于能否”、可否 否 fǒu ⒈不。 ①〈表〉疑问是~?当~?可~?能动~? ②〈表〉答话。反对,不同意~,我不赞成。 【否定】不承认,跟"肯定"相对。 【否认】不承认。 【否决】作出不承认,不同意的决定。 ⒉ 【否则】连词。不然,不如此不能满足于现状,~则就会停止不前。。 否pǐ ⒈坏,恶,不顺利善~陈前(陈陈列,指呈现)。~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