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苏武岂知还漠北

"苏武岂知还漠北"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8 23:35:56


简介: “苏武岂知还漠北”出自宋代苏轼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ū wǔ qǐ zhī hái mò běi,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出处: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内容: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岭南万户酒。
)会有幽人客寓公。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是苏轼的一首诗,描写了他初次到达惠州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
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
(岭南万户酒。)
会有幽人客寓公。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初次到达惠州的喜悦和惊叹之情。他感觉好像曾经游历过这个地方,但又觉得那只是在梦中。他高兴地发现,连鸡犬都能认出新丰(指惠州的地名),显示出这里的人们对他的到来感到惊奇和好奇。吏民们不知道他来这里有何事情,但父老们却纷纷手牵手地前来迎接这位老者。苏轼提到苏武和管宁,暗示他自己像苏武一样隐忍忍受着北方的荒凉,又像管宁一样希望能够在辽东过上宁静的晚年。他在岭南(指广东地区)的每个家庭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里的人们以酒宴款待客人。他期待能在这里遇见那些隐居的文人雅士。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展现了他初到惠州的情景和心境。通过对于吏民与父老的反应,苏轼表现出自己在文坛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他在当地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他也以苏武和管宁的典故和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北方政治环境的厌倦和对于南方幽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岭南的春色和万户酒,描绘了岭南地区的繁华景象和人们的热情好客。苏轼希望在这个地方能够遇见那些具有才情的隐士,享受他们的交流和友谊。

整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抒情手法,展示了他对于自然、人情和人生的感悟。同时,通过对于地方风土和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凸显了苏轼作为文人的身份和他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fǎng fú céng yóu qǐ mèng zhōng, xīn rán jī quǎn shí xīn fēng.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lì mín jīng guài zuò hé shì, fù lǎo xiāng xié yíng cǐ wēng.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sū wǔ qǐ zhī hái mò běi, guǎn níng zì yù lǎo liáo dōng.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lǐng nán wàn hù jiē chūn sè, lǐng nán wàn hù jiǔ.
岭南万户皆春色,(岭南万户酒。
huì yǒu yōu rén kè yù gōng.
)会有幽人客寓公。
韵脚: 拼音:sū wǔ qǐ zhī hái mò běi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二沃  (仄韵) 入声十三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苏 (形声。从苃,稣声。从苃,与植物有关。本义植物名,即紫苏) 同本义 的种子。可以入药、榨油) 柴草 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颜氏家训》 须状下垂的饰物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苏维埃的简称 江苏省的简称 苏州市的简称 苏(蘫)sū ⒈假死或昏迷后醒过来死而复~。她~醒过来了。 ⒉指江苏或苏州~剧。~绣。~杭(苏州、杭州)。 ⒊"苏维埃"的简称~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⒋ ⒌ ⒍[噜~]啰唆。"啰唆"见啰。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武 指干戈军旅之事 德不厚而行武。--《韩非子·五蠹》 用武之国。--《三国志 武wǔ ⒈关于军事或技击的,跟"文"相对~将。~装。~器。~艺。~术。 ⒉搏斗,殴打~斗。动~。 ⒊勇猛,勇敢英~。威~。 ⒋半步。〈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不过步~尺寸之间。 ⒌

:岂 同恺”。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岂 (形声。从壴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相当于难道”,怎么”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相当 岂(豰)qǐ ⒈助词。是否,怎么,难道(用于疑问或反诘句)~愿见乎?~敢违抗?~有此理! ⒉〈古〉通"恺"、"凯"。柔和,快乐。 岂kǎi 1.和乐。参见"岂乐"。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还 huan (形声。从辵(表示与行走有关),瞏声。本义返回) 同本义 还,復也。--《说文》 还,返也。--《尔雅·释言》 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 既罢,还内。 还部白府君。(回到府里报告太守。府君,太守。)--《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便要还家。--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自南海还。--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 还(還)hái ⒈仍旧,依然他身体~健康。工作~是干劲冲天。 ⒉更今年比去年~好。 ⒊再,又~来一个。既要增加产量,~要提高质量。 ⒋尚可,勉强过得去这篇文章~可以。他工作得~不算慢。 ⒌尚且这些老同志干劲~这样大,我们年青人更应加油干呀! ⒍用来加强语气或〈表〉未料到的这~了得。她~真有办法。 ⒎ ①〈表〉比较好~是这个办法好。 ②连词。用于问句,〈表〉选择是去文化宫,~是去博物馆? ⒏见huán。       还(還)huán ⒈返回~故乡。她~家了。 ⒉恢复~原。 ⒊回答,对付~礼。以眼~眼。以牙~牙。 ⒋交还,归还~地于民。借钱~钱。 还xuán 1.旋转;回旋。 2.迅速;立即。 3.敏捷貌。

:漠 (形声。从水,莫声。本义沙漠) 同本义 漠,北方流沙也。--《说文》 逾陇堆兮渡漠。--《楚辞·疾世》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又如漠北,漠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北)的地区);漠野(我国北方沙漠地区) 漠 淡泊,恬淡,即不追求名利 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庄子·知北游》 冷淡,不关心 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又如漠如(犹漠然。冷淡,不关心);漠置(漠然置之);漠尔(轻视,不在意) 通寞”。空 漠mò ⒈地面为沙石覆盖,干燥缺水,不生植物或植物稀少的地区沙~。大~。 ⒉寂静,无声,冷淡,不关心寂~(又写作"寂寞")。~然置之。~不关心。 ⒊ ①空旷而寂静~ ~大草原。 ②形容云烟密布~ ~的烟雾。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