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M 米山不知重

"米山不知重"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2 12:12:41


简介: “米山不知重”出自宋代杨万里的《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ǐ shān bù zhī zhòng,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
出处: 《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
内容:
米山不知重,近见三两叠。
远者淡不真,眇与天相接。
晨光染红云,正向山外贴。
映出青万层,还与云俱灭。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杨万里
诗人介绍: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翻译:

《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元日晓登碧落堂,
On the morning of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I ascend the Bi Luo Hall at dawn,
望南北山二首。
Gazing at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mountains, I compose two poems.

米山不知重,近见三两叠。
The Mi Mountain appears weightless, as if three or two layers are stacked closely.
远者淡不真,眇与天相接。
The distant mountains seem faint and unreal, blending with the sky.

晨光染红云,正向山外贴。
The morning light tinges the clouds with red, extending towards the mountains.
映出青万层,还与云俱灭。
Reflecting a myriad of green layers, they vanish together with the clouds.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登上碧落堂,远望南北山的景色。作者首先描述了米山的景象,它看起来轻盈飘逸,仿佛是几层山峦紧密叠加。接着,作者观察到远处的山峰显得淡薄而不真实,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晨光染红云彩,伸展到山峰之外,映照出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加,最终与云彩一同消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清晨山景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山峰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山的虚实变幻之美。米山的轻盈和远处山峰的淡薄,使整个山景显得朦胧而神秘。晨光的染红和山峰的映照,增添了一种温暖和生机的氛围。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mǐ shān bù zhī zhòng, jìn jiàn sān liǎng dié.
米山不知重,近见三两叠。
yuǎn zhě dàn bù zhēn, miǎo yǔ tiān xiàng jiē.
远者淡不真,眇与天相接。
chén guāng rǎn hóng yún, zhèng xiàng shān wài tiē.
晨光染红云,正向山外贴。
yìng chū qīng wàn céng, hái yǔ yún jù miè.
映出青万层,还与云俱灭。
韵脚: 拼音:mǐ shān bù zhī zhòng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韵脚:(平韵) 上平二冬  (仄韵) 上声二肿  (仄韵) 去声二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米粒琐碎纵横之状。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米”的字与米、粮有关。本义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 同本义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说文》。按,四注象米,十其介者,九谷之分也。 米麜有虞氏之痒也。--《礼记·明堂位》 又如粟米;花生米 特指稻米 饷米千斛,修书累纸。--《世说新语·雅量》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周礼·地官》 又如米烂陈仓,财高北斗(白米烂在仓里,钱财高过北斗。形容极其富有);米缆(用米粉制成的线状食品,亦称米线或米 米mǐ ⒈脱壳的谷类,特指脱壳的稻谷子实。泛指某些谷物子实,或植物已去了壳的子实大~。小~。玉~。花生~。 ⒉长度单位,旧名公尺。1米等于100厘米,合三市尺。 ⒊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重 chong (字源见重”) 重复,重叠 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注复笮也。” 设重帘。--《周礼·掌次》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王无重世之德。--《史记·春申君传》 重金兼紫。--《后汉书·吕强传》 圜有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又如这两个例子重了;重句(重复的文句);重字(重复的字);重卦(重叠八卦);重席(重叠的垫席);重轩(双重栏杆) 双,成对 盖二以重。--《仪礼·少牢礼》 又如重五(阴历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重瞳(传说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