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筠箕苕帚两无踪

"筠箕苕帚两无踪"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06:32:18


简介: “筠箕苕帚两无踪”出自宋代杨万里的《五月三日早起步东园,示幼舆子》,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ún jī sháo zhǒu liǎng wú zō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五月三日早起步东园,示幼舆子》
内容:
雨香不及露华香,竹液花膏馥葛裳。
侬与晓星成二客,更无人共上番凉。
筠箕苕帚两无踪,窃果畦丁职不供。
老子不来才几日,松花槲叶满亭中。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杨万里
诗人介绍: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翻译:

《五月三日早起步东园,示幼舆子》是宋代杨万里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五月三日早起步东园,示幼舆子。
雨香不及露华香,竹液花膏馥葛裳。
侬与晓星成二客,更无人共上番凉。
筠箕苕帚两无踪,窃果畦丁职不供。
老子不来才几日,松花槲叶满亭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五月清晨,杨万里在东园起床并给幼舆子写信的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思念之情。诗人感叹雨水的香气不及露水的芬芳,竹子的汁液和花膏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他与清晨的星星成为亲密的伙伴,没有其他人一同享受清凉。诗中还提到了箕筐和苕帚,暗示着平凡的生活和勤劳的农民。然而,这里的果园工人却没有履行他们的职责。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的父亲,他离开才几天,松花和槲叶已经遍布在亭子中。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五月清晨的景象,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感受。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雨水和露水、竹子和花膏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细微之处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诗人通过与星星的对话,强调了友谊和孤独的主题。他对果园工人的批评,暗示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最后,诗人以松花和槲叶满亭的景象,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友谊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ǔ xiāng bù jí lù huá xiāng, zhú yè huā gāo fù gé shang.
雨香不及露华香,竹液花膏馥葛裳。
nóng yǔ xiǎo xīng chéng èr kè, gèng wú rén gòng shàng fān liáng.
侬与晓星成二客,更无人共上番凉。
yún jī sháo zhǒu liǎng wú zōng, qiè guǒ qí dīng zhí bù gōng.
筠箕苕帚两无踪,窃果畦丁职不供。
lǎo zi bù lái cái jǐ rì, sōng huā hú yè mǎn tíng zhōng.
老子不来才几日,松花槲叶满亭中。
韵脚: 拼音:yún jī sháo zhǒu liǎng wú zōng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筠 jun 古州名 唐武德七年置。以地产筠篁得名。辖境约当今江西省高安、上高、新昌等县地 唐羁縻州,其地即今四川省南部的筠连县 筠 yun (形声。从竹,均声。本义竹子的青皮;竹皮) 同本义 筠,竹皮之美质也。--《广韵》 手握青筠之杖。--王嘉《拾遗记》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郑玄注筠,竹之青皮也。” 绮窗唱和,指花月为题,绣阁论情,对松筠为誓。--《警世通言》 又如筠管(竹管);筠筒(竹筒);筠窗(竹窗);筠梯(竹梯);筠席(竹席); 筠床(竹床); 筠jūn ⒈筠连县,在四川省。 ⒉见yún。 筠yún ⒈竹皮,竹子。。

:箕 (形声。从竹,其声。本义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 同本义 箕,簸也。--《说文》 以箕自乡而报之。--《礼记·曲礼》。注箕去弃物。”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又如箕帚(簸箕和扫帚。借指家务);箕裘(簸箕和皮袍。借指祖先的事业与遗产);箕舌(指簸箕底伸展向前之广处,其状如舌);箕敛(以箕收取。苛敛民财) 畚箕。用竹篾、柳条等制成的清除垃圾的器具 箕,箕帚也。--《广韵》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礼记·曲礼》 又如箕畚(畚箕);箕帚(畚箕与扫帚);箕扫(箕帚。扫 箕jī ⒈簸箕。扬谷去秕、扬米去糠等的器具。 ⒉畚箕。盛垃圾、土石等的工具。 ⒊不成圆形的指纹。 ⒋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矶(磯)jī江河等水边上突出的岩石(多见于地名)采石~。燕子~。

:如红苕” 苕〈名〉tiao (形声。从苃,召声。本义陵苕。亦名凌霄”、紫葳”。蔓生草”) 同本义 苕,苕草也。--《说文》 邛有旨苕。--《诗·陈风·东门之枌》 苕之华。--《诗·小雅·苕之华》 紫葳科落叶木质藤本,借气根攀附在其他物上。花冠漏斗状钟形,大而鲜艳,橘红色,栽培供观赏,花入药,破血去瘀。 如苕华(花名。即凌霄花);苕荣(陵苕花。亦喻容貌之美);苕颖(草花和禾穗。亦泛指植物的花、穗及其茎) 苕菜,即紫云英 苕tiáo ⒈ ⒉芦苇的花苇~。 ⒊〈古〉指凌霄花,也叫"紫葳"。落叶藤本。花橙黄色,供观赏,又可供药用。 ⒋ 苕sháo ⒈〈方〉红苕,即甘薯。

:帚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扫帚形。本义扫帚) 同本义 又如笤帚(扫帚);帚卜(吴中旧俗,妇女于正月灯节用裙束破帚以占事) 帚(箒)zhǒu扫除尘土、垃圾等的用具扫~。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唐·戴叔伦《忆原上人》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 两(兩)liǎng ⒈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 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 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 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等。)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⒉〈表〉不定的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⒊重量单位一~等于十钱,十~等于一斤(旧制十六~为一斤)。 两liàng 1.量词。用于车辆。 2.借指车。 3.容纳一辆车。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

:踪 (形声。从足,从(宗)声。本义脚印,踪迹) 同本义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李白《谒老君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 又如踪尘(尘世的事情);踪绪(踪迹,头绪);踪响(踪纪声响);踪辙(踪迹) 事物的痕迹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己随风。--《鹿虔扆·临江仙》 又如踪由(事情的始末);跟踪 踪 追随 朕欲远追周文,近踪光武,使宗庙有太山之安。--《晋书·刘 踪(蹤)zōng ⒈脚印,踪迹~影。万迳人~灭。 ⒉追随,跟随追~。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