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L 蜡色涛笺写寄诗

"蜡色涛笺写寄诗"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6:05:39


简介: “蜡色涛笺写寄诗”出自明代姜渐的《和韵赠铁厓先生》,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à sè tāo jiān xiě jì sh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和韵赠铁厓先生》
内容:
蜡色涛笺写寄诗,玉壶冰鉴识容仪。
法言愿卒诸生业,家学深惭帝者师。
江月夜凉闻铁笛,海云秋静卷朱旗。
文章绝似相如笔,好为题诗谕远夷。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姜渐
诗人介绍: 元末明初绍兴府诸暨人,字羽仪。元至正间侨居吴中,受张士诚罗致,为淮南行中书左右司都事,未几罢归,以著述为事。洪武初征拜太常博士。为文温雅平实。
翻译:

《和韵赠铁厓先生》是明代姜渐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蜡色涛笺写寄诗,
玉壶冰鉴识容仪。
法言愿卒诸生业,
家学深惭帝者师。
江月夜凉闻铁笛,
海云秋静卷朱旗。
文章绝似相如笔,
好为题诗谕远夷。

诗意:
这首诗词是姜渐写给铁厓先生的赠诗。诗人用蜡色的纸张写下了这首诗,将其寄给铁厓先生。他比喻自己的诗词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清冷,可以鉴别人的容貌和品行。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能以道德言行的规范,最终完成自己学业的愿望。他对自己的家族学问感到惭愧,因为他们的学问远不及当代的帝王所教导的。

在江边的月夜里,凉风阵阵,诗人听到了铁笛的声音。在秋天,海上的云彩静静地卷起,红色的旗帜也被收起来了。诗人称赞铁厓先生的文章堪比古代文人相如的笔墨,喜欢为了传达诗意而题写诗篇,让远方的人们了解他的思绪。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姜渐对铁厓先生的赞美和敬佩之情。诗人通过比喻、景物描写和对古代文人的崇拜,表达了自己对铁厓先生学问和才华的钦佩。他用蜡色涛笺、玉壶冰鉴等形象的描绘,强调了自己的诗词清冷高洁之处,并向铁厓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重。

诗人在描述夜晚的江边和海上云彩时,运用了凉风、铁笛和卷起的朱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凄凉的氛围。这种氛围与铁厓先生才华横溢的文章相呼应,使诗词更具感染力。

最后,诗人将铁厓先生的文章与古代文人相如的笔墨相比较,显示出对铁厓先生才华的高度评价。他喜欢为了传达自己的思绪而题写诗篇,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人们的思念和对诗词创作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现了姜渐对铁厓先生的敬佩之情,通过景物描写和对古代文人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他才华和学问的钦佩,并表达了自己对诗词创作的热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là sè tāo jiān xiě jì shī, yù hú bīng jiàn shí róng yí.
蜡色涛笺写寄诗,玉壶冰鉴识容仪。
fǎ yán yuàn zú zhū shēng yè, jiā xué shēn cán dì zhě shī.
法言愿卒诸生业,家学深惭帝者师。
jiāng yuè yè liáng wén tiě dí, hǎi yún qiū jìng juǎn zhū qí.
江月夜凉闻铁笛,海云秋静卷朱旗。
wén zhāng jué shì xiàng rú bǐ, hǎo wèi tí shī yù yuǎn yí.
文章绝似相如笔,好为题诗谕远夷。
韵脚: 拼音:là sè tāo jiān xiě jì shī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蜡 (形声。从虫,声。本义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如蜂蜡) 动物、矿物或植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能燃能熔,不溶于水,是一羟基醇或固醇的脂肪酸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又如蜡圆(蜡丸);蜡弹(蜡丸,用蜡封裹的密件);蜡查(蜡埚,蜡滓。白蜡(虫蜡)或黄蜡(蜂蜡)的渣滓) 蜡烛的简称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又如蜡火(蜡烛火);蜡烟(蜡烛的烟);蜡红(烛花);蜡香(蜡烛燃点时产生的气味);蜡光(烛光) 蜡 用蜡涂抹 蜡(蠟)là ⒈动、植、矿物所产生的一种油质,易熔化,具有可塑性,不溶于水蜂~。白~。石~。 ⒉蜡烛的简称拿支~来。 ⒊色淡黄像蜡的~黄。~梅。 蜡zhà ⒈〈古〉夏历年终的一种祭祀~祭。 蜡qù 1.蝇蛆。

:色〈名〉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同本义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 色shǎi ⒈指颜色(用于口语)掉~儿。印彩~吧。 色sè ⒈指颜色红~。黄~。目能辨~。 ⒉脸的表情、样子脸~。喜形于~。 ⒊种类,品种货~齐全。各~食品。 ⒋品质,质量英雄本~。成~。足~金首饰。 ⒌情景,景象天~。景~。春~。 ⒍妇女容貌姿~。 ⒎情欲~情。

:涛〈名〉 (形声。从水,寿声。本义大波) 同本义 涛,大波也。--《说文新附》 扬波涛于碣石。--《后汉书·班彪传上》 何必湘渊与涛濑?--《汉书·扬雄传上》 水泫泇而涌涛。--《文选·张衡·思玄赋》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惊涛拍岸。--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怒涛排壑。--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涛水(波涛汹涌的大水);涛雪(波涛激汤,水花如雪);涛雷(波涛汹涌,声大如雷);涛波(大波,波涛) 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阴壑寒生万树涛。--明·王世贞 涛(濤)tāo ⒈大波浪波~。 ⒉像波涛的声音松~。 涛cháo 1.潮汐。 涛dào 1.覆盖。

:笺 (形声。从竹,戋声。本义注释) 同本义 笺,表识书也。…字亦作牋。--《说文》 笺,书也。--《广雅》 郑子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记识其事,故称为笺”。--孔颖达《毛诗正义》 又如笺释(犹笺注);笺疏(笺注);笺训(笺注训释) 笺 注释的文字 笺注纷罗,颠倒是非。--韩愈《施先生墓铭》 又如;笺记(古文体名) 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 中国古代写给帝王的书信 笺(箋)jiān ⒈精美的或小幅的纸张手~。便~。信~。〈引〉书信来~已阅。 ⒉注释~注。 ⒊〈古〉一种文体,写给尊贵者的书信投~求归。

:写 (形声。从宀,舃声。本义移置;放置) 同本义 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输送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史记》 倾吐,倾诉;抒发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 写,除也。--《广雅》 我心写也。--《诗·小雅· 写(寫)xiě ⒈摹画,描述~生。~实。 ⒉指书写~字。~文章。 写xiè 1.倾泻。 2.疏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与"补"相对。 3.通"卸"。把东西解取或搬运下来。 4.泛指解除,脱卸。 5.泄漏;泄露。

:寄 (形声。从宀,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寄,托也。--《说文》 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仪礼·丧服》传 可以寄百里之命。--《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户籍的叫寄籍);寄庄(在外地买地设庄,收租) 委托,托付 令可以寄政。--《国语·齐语》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倚南窗以寄傲。--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寄命 寄jì ⒈依靠,依附~居蟹。~生虫。~人篱下。 ⒉托付,委托~托。~养。~存。~希望于青年。 ⒊传送,托人传送。现特指由邮局递送~信。~书。~钱。邮~包裹。

:诗 (形声。从言,寺声。本义诗歌) 同本义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诗,志也。--《说文》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国语·鲁语》 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周礼·大师》。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诗筒(装诗稿的竹筒);诗瓢(放诗稿的瓢勺);诗友(以诗词唱和的朋友);诗虎(作成诗句的灯谜);诗流(诗的流别系统);诗案(因诗获罪的案件);诗眼(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 一个字);诗债(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诗传(诗集);诗狱 诗shī ⒈文体名。形式很多,它是可以歌咏或朗诵的韵文。 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