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F 夫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2 18:30:44


简介: “夫环而攻之”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ū huán ér gōng zhī,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
出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朝代: 先秦
分类: 初中文言文,议论,哲理
诗人: 孟子及其弟子
诗人:
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注释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之]代这座城
(8) [而]连词表转折。
(9)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 险要。
(31)[威] 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 归顺,服从
(38)[以] 凭借。
(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读音: 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 dì lì bù rú rén h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sān lǐ zhī chéng, qī lǐ zhī guō, huán ér gōng zhī ér bù shèng.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fū huán ér gōng zhī, bì yǒu de tiān shí zhě yǐ, rán ér bù shèng zhě, shì 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 yě.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héng fēi bù gāo yě, chí fēi bù shēn yě, bīng gé fēi bù jiān lì yě, mǐ sù fēi bù duō yě, wěi ér qù zhī, shì dì lì bù rú rén hé yě.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gù yuē, yù mín bù yǐ fēng jiāng zhī jiè, gù guó bù yǐ shān xī zhī xiǎn, wēi tiān xià bù yǐ bīng gé zhī lì.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é dào zhě duō zhù, shī dào zhě guǎ zh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guǎ zhù zhī zhì, qīn qī pàn zhī.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uō zhù zhī zhì, tiān xià shùn zhī.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yǐ tiān xià zhī suǒ shùn, gōng qīn qī zhī suǒ pàn, gù jūn zǐ yǒu bù zhàn, zhàn bì shèng y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韵脚: 拼音:fū huán ér gōng zhī
平仄:平平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夫〈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腺??)),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 成年男子的通称) 同本义 夫,丈夫也。--《说文》。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也不良。--《诗·陈风·墓门》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注将必将为匹夫。” 二田为一夫。--《管子·乘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夫公( 夫 fū ⒈旧时对成年男子的通称农~务农。一~当关,万~莫开。〈引〉旧时称体力劳动者或称服劳役的人轿~。~役。 ⒉丈夫,跟"妻"、"妇"相对恩爱~妻。~唱妇随。 ⒊ 【夫人】对别人妻子的尊称,也用于称自己的妻子。 ⒋ 【夫子】 ①旧时妻称自己的丈夫。 ②旧时尊称老师。 夫 fú ⒈这,那~二人者。~天地者。 ⒉文言助词。 ①用在句首,〈表〉将发议论~战,勇气也。 ②用在句末,〈表〉感叹悲~!逝者如斯~!\鄜 fū鄜县,今作"富县",在陕西省。

:环 (形声。从玉,本义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同本义 环,璧也。--《说文》 肉好若一谓之不。--《尔雅·释器》。李注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 行步则有环珮之声。--《礼记·经解》 孔子佩象环五寸。--《礼记·玉藻》 闻水声,如鸣佩环。--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腰白玉之环。--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环佩(古人衣带上所系的佩玉);环玦(玉环和玉玦);环琨(环与琨,并为玉佩);环塡(两种玉制的耳饰。环,耳环。塡,冠冕上的塞耳之玉) 泛指圆圈形的物品 布巾环幅。--《仪礼·士丧 环(環)huán ⒈玉圈她手上带有碧~。 ⒉圈形的东西门~。滚铁~。 ⒊围绕~绕。群山~抱。~顾周围。 ⒋射击、射箭时击中环靶的环数中十~。 ⒌ ⒍ 环huàn 1.击退,使退却。

: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 义 而,颊毛也。--《说文》 而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而 ér ①〈古〉你;你的余知~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必欲烹~翁。(《史记·项羽本记》) ②表示并列、转折、顺接等国富~兵强、知一~不知二。 而néng 1.能够。 2.能力,才能。 3.安定。

:攻 (形声。从攴,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攻,击也。--《说文》 攻灵公于桃园。--《左传·宣公二年》 宽则两军相攻。--《战国策·秦策》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贾谊《过秦论》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又如攻车(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于进攻);攻钞(攻打劫掠);攻围(攻敌 攻gōng ⒈进击,打击,跟"守"相对~击。进~。反~。~城略地(略掠夺)。~其不备。 ⒉深入钻研、学习~书莫畏难。~读博士。专~医学。 ⒊批评,指责~人之短。群起而~之。 ⒋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