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樛木螽斯耳未闻

"樛木螽斯耳未闻"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1 02:15:16


简介: “樛木螽斯耳未闻”出自宋代陈普的《咏史上·中山靖王胜》,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iū mù zhōng sī ěr wèi wé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咏史上·中山靖王胜》
内容:
樛木螽斯耳未闻,中山无屋贮儿孙。
临分自洒黄泉泪,不在区区骨肉恩。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陈普
诗人介绍: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翻译:

《咏史上·中山靖王胜》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樛木螽斯耳未闻,
中山无屋贮儿孙。
临分自洒黄泉泪,
不在区区骨肉恩。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中山靖王的胜利和他的牺牲。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山靖王的敬佩和悲痛之情。靖王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最终不得善终,他的子孙也无法继承他的功业。面临离别之际,作者洒下了悲伤的泪水,感慨靖王的牺牲并称颂他高尚的品德。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陈普对中山靖王的敬仰和悲痛之情。首两句“樛木螽斯耳未闻,中山无屋贮儿孙。”表达了靖王的事迹和他牺牲后无人继承其事业的悲凉之处。第三句“临分自洒黄泉泪”,描写了作者在临别时洒下的泪水,凸显了他对靖王的深深怀念和感伤。最后一句“不在区区骨肉恩”,则强调了靖王的伟大和高尚,他的牺牲超越了血缘的关系和私人恩怨。

整首诗词情感凝练,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和对英雄牺牲的悼念。通过对中山靖王的颂扬和追思,诗人陈普传达了对忠义和高尚品德的崇敬,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这首诗词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雄精神的讴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情感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jiū mù zhōng sī ěr wèi wén, zhōng shān wú wū zhù ér sūn.
樛木螽斯耳未闻,中山无屋贮儿孙。
lín fēn zì sǎ huáng quán lèi, bù zài qū qū gǔ ròu ēn.
临分自洒黄泉泪,不在区区骨肉恩。
韵脚: 拼音:jiū mù zhōng sī ěr wèi wén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二文  (仄韵) 去声十三问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樛 树木向下弯曲 绞结,盘缠 殇之緻,不樛垂,盖未成人也。--《仪礼·丧服》。郑玄注不绞其带之垂者。 又如樛结(绞结;缠结);樛盘(曲折盘结);樛缠(纠结);樛萝(纠结盘绕的萝蔓) 通求”。寻找,探索 樛天道其焉如。--张衡《思玄赋》 樛jiū 1.树木向下弯曲。 2.引申为弯曲。 3.绞结,盘缠。 4.求,探求。 5.蔓椒。 6.见"樛巔"。 7.姓。三国魏有樛尚。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魏学洢《核舟 木mù ⒈树栽植树~。封山育林,禁止伐~。 ⒉指木料,砍下的成材的树~头。~材。 ⒊用木料制成的~器家具。~牛流马。 ⒋质朴,朴实此人~实。 ⒌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嘴唇发~。 ⒍棺材寿~。行将就~。 ⒎五行(金~水火土)之一。

:螽 虫名。蝗类的总名 螽斯 螽zhōng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扯裂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分开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距离;离开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斯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斯,此也。 斯sī ⒈指示代词。此,这个,这里~人。~时。如~。至于~。 ⒉连词。就,乃,那么天下之道,理安,~得人者也。 ⒊文言助词。同"兮"哀我人~。 ⒋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听觉,听力 耳 ěr ①〈古〉语气词。表示肯定或罢了的意思且吾所为者极难~。(《史记·刺客列传》)、如反覆手~。(《史记·陆贾传》) ②耳朵~聋。 ③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④位置在两旁的~门(大门两旁的小门)。 【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青年男女之间十分亲近)。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相互。 【耳聪目明】形容视听灵敏。 【耳目】 ①见闻~不广。 ②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影响。濡沾湿;润泽。 【耳食之谈】见【耳食之言】。 【耳食之言】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又作耳食之谈。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而且凑近耳朵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耳提附耳。面当面。 【耳蜗】〈生〉内耳的组成部分。形似蜗牛壳,故名。内有淋巴液和听神经,是听觉感受器官。 【耳咽管】见【咽鼓管】。 【耳语】凑近别人耳朵小声说话。 耳réng 1.见"耳孙"。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 未wèi ⒈没有,不曾~经许可。闻所~闻。 ⒉不~知。~可厚非。 ⒊在句末〈表〉疑问可以言~(可以说了吗)? ⒋地支第八位。也作次序第八。 ⒌ ⒍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 闻wén ⒈听耳~目睹。~过则喜。~风而起。 ⒉消息,听说的,听见的新~。奇~。~所未~。 ⒊出名,有名望~人。~名。 ⒋名声丑~。令(好的)~。 ⒌知识见~。博~强志(记)。 ⒍用鼻子嗅~着烟味。~到香味。 闻wèn 1.声誉,名声。 2.通"问"。慰问。 3.通"问"。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