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M 冒暑行山阿

"冒暑行山阿"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1 15:29:28


简介: “冒暑行山阿”出自明代罗颀的《从军行(八首·并序)》,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ào shǔ xíng shān ā,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出处: 《从军行(八首·并序)》
内容:
冒暑行山阿,日赫草木焦。
溪兽苦炎热,独行向我号。
南望建岭巅,嵬嵬一何高。
暖炽白日融,冈阜自不毛。
持谢邦族间,远役无乃劳。
¤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罗颀
诗人介绍: 浙江山阴人,字仪甫。以高承所著《事物纪原》不能黜伪崇真,更著《物原》一书。然其书不著出处,合众说为一,粗疏错谬处亦极多。
翻译:

《从军行(八首·并序)》是明代诗人罗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冒暑行山阿,日赫草木焦。
溪兽苦炎热,独行向我号。
南望建岭巅,嵬嵬一何高。
暖炽白日融,冈阜自不毛。
持谢邦族间,远役无乃劳。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从军行军的艰辛和辛劳。诗人罗颀以冒暑行山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炎热的太阳烤焦了草木,溪流中的动物也因酷暑而苦不堪言。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独自前行,发出哀号。他登上南望的岭巅,远远眺望,看到巍峨高耸的山峰。白日炽热,融化了山冈和山阜,使其变得荒凉不毛。诗人心怀感激,深感自己身负家族的重托,承担着远离家乡的辛苦使命。

赏析:
《从军行(八首·并序)》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军人在行军途中所面临的艰辛和磨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严酷环境的感叹和对军人的敬意。诗中的冒暑行山、日赫草木焦等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示了炎热酷暑对自然界的摧残,以及军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所遭受的苦难。诗中的独行向我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凸显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南望建岭巅,嵬嵬一何高的描写,使人感受到山峰的壮丽和巍峨,表达了军人们攀登高峰、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决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家族的感恩和对自己担负使命的自豪,同时也流露出对远离家乡的思念和辛劳的体会。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示了军人在战乱年代的艰辛和坚韧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国的责任和忠诚。这首诗词以其深情厚意和鲜明的形象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军人的辛苦奋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mào shǔ xíng shān ā, rì hè cǎo mù jiāo.
冒暑行山阿,日赫草木焦。
xī shòu kǔ yán rè, dú xíng xiàng wǒ hào.
溪兽苦炎热,独行向我号。
nán wàng jiàn lǐng diān, wéi wéi yī hé gāo.
南望建岭巅,嵬嵬一何高。
nuǎn chì bái rì róng, gāng fù zì bù máo.
暖炽白日融,冈阜自不毛。
chí xiè bāng zú jiān, yuǎn yì wú nǎi láo.
持谢邦族间,远役无乃劳。
¤
韵脚: 拼音:mào shǔ xíng shān ā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冒 (会意。小篆字形。上为帽子,下边是眼睛。本义帽子) 帽”的古字。帽子 著黄冒。--《汉书·儁不疑传》 白纱冒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新唐书》 又如冒絮(头巾) 古代殓尸的布囊,由上下两截合成 冒缁质,长与手齐。--《仪礼》 冒与芼古字通。芼,菜也 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枚乘《七发》 通瑁”。天子所执之玉 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周礼·考工记·玉人》 冒 戴帽 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战国策》 贪求,不知满足地追求 冒mào ⒈上升,外透~烟。~火。~气。~泡。 ⒉顶着,向着~雨。~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⒊鲁莽,轻率~昧。~失。 ⒋触犯,冲撞~犯。 ⒌假充,假托~充。~名。~牌货。 ⒍贪婪。 ⒎ ⒏ ⒐ 冒mò ⒈

:暑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一寒一暑。--《易·系辞》 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土润溽暑。--《礼记·月令》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人间训》 乌兽稀毛,其性能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暑溽(夏天闷热的气候);暑岁(炎热干旱的年岁);暑夏( 暑shǔ炎热~天。耐~。防~。

:行〈名〉hang (象形。本义道路) 同本义 行,道也。--《说文》 行有死人。--《诗·小雅·小弁》 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 又如行苇(路旁芦苇);行阡(道路);行神(路神);行程(路程);行街(大路) 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大雅·常武》 凌余阵兮躐余行。--《楚辞·九歌·国殇》 奉读书,五行并下。--《后汉书·应奉传》 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郑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鸡。--《左传·隐公十一年》 队伍,军队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史记·陈涉世家》 行háng ⒈排,队列~列♂~。 ⒉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你~几?我~二。 ⒊职业同~。内~。干一~,爱一~。 ⒋某些商店或营业性机构寄卖~。农业银~。 ⒌量词。成行的写两~字。栽三~树。 ⒍ ⒎ ⒏见xíng。 行xíng ⒈走~走。~路。~军。远~。 ⒉跟出行有关的~装。~李。旅~社。 ⒊做,办事,活动,举动~事。~为。~动。~医。试~。执~。进~。举~。 ⒋品质,品德言~。品~。罪~。 ⒌将要~将就业。 ⒍可以这样做也~。 ⒎能干她真~。 ⒏流通,传递通~。推~。发~书报刊物。 ⒐流动的,临时的~商。~营。 ⒑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长干~。兵车~。 ⒒ ⒓ ⒔ ⒕ ①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机关。 ②有关行政事务的~政人员。~政经费。 行hàng 1.刚强貌。参见"行行"。 2.见"树行子"。 行héng 1.口语中称僧道修行的功夫。参见"行望"﹑"道行"。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阿〈助〉 (汉语名词词头,盛行于魏晋以后) 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阿姊闻妹来。--《乐府诗集·木兰诗》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爷(又作阿耶”。称父亲);阿翁(称祖父;称父亲;妇女称丈夫之父);阿嫂(对朋友之妻的称呼);阿叔(对丈夫之弟的称呼);阿家(又称阿姑”。妇人称丈夫的母亲);阿爹(称父亲;也尊称长者);阿父(称父亲;也称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称);阿伯(尊称年长的男子) 加于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关系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咸(侄子。晋朝阮籍的侄儿阮咸有才,后来遂用来称侄子);阿连(弟弟。南朝宋谢灵运的族弟惠连很有才,人们随谢灵运称之为阿连);阿杜(原指周盘龙的小妾杜氏,后为妾的别称);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泛指美丽的女子);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阿瞒(三国曹操的小字) 阿ā ⒈助词。用在称呼前~姨。~哥。~张。 ⒉[阿昌族]我国少数民族之 一。 阿 ē ①凹曲处山~。 ②迎合;偏袒~谀。又见ā。 【阿弥陀佛】梵文的音译。佛经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教寺庙中常与释迦、药师佛并供。佛教徒以之作为口头念诵的佛号,表示虔诚信仰。又意译作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阿房宫】秦代著名宫殿。遗址在西安市西阿房村。始建于前212年,规模极为宏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全部工程至秦亡时犹未完成,故未正式命名,时人用其前殿所在地名而称之为阿房宫。秦亡后,被项羽焚毁。 【阿其所好】无原则地迎合别人的爱好。 【阿谀】为迎合别人,说好听的话。 阿ǎ 1.叹词。表示惊讶。 阿à 1.方言。副词。犹言可﹑是否。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 阿a 1.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无义。 2.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嘱咐﹑乞请等语气。 3.语气词◇作"啊"。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让人注意下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