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H 呼儿具笔牍

"呼儿具笔牍"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1:23:04


简介: “呼儿具笔牍”出自宋代陆游的《秋雨》,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ū ér jù bǐ dú,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秋雨》
内容:
老火阻余威,赖此一雨洗。
一雨岂遽凉,凉亦自此始。
陂湖菱芡熟,小市新酒美。
行歌多醉人,驩意溢闾里。
悬知娄丰年,丝谷贱如水。
呼儿具笔牍,作诗识吾喜。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秋雨》是宋代陆游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秋天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愉悦的情绪。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老火阻余威,赖此一雨洗。
一雨岂遽凉,凉亦自此始。
陂湖菱芡熟,小市新酒美。
行歌多醉人,驩意溢闾里。
悬知娄丰年,丝谷贱如水。
呼儿具笔牍,作诗识吾喜。

诗词的意境是:秋天的雨水洗涤了残余的炎热,给人们带来了凉爽和舒适的感觉。雨水的降临不仅使气温降低,也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在这个时候,陂湖的菱芡成熟了,小市场上的新酒也变得美味可口。人们在雨中行走,唱歌,喜悦的情绪溢于言表,充满了整个村庄。诗人提到了娄丰年,这是一个富饶的年景,而丝谷的价格却很低廉。最后,诗人呼唤孩子拿来纸和笔,因为他想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秋雨的景象和描述人们的欢乐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期待。它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整首诗词朴实自然,情感真挚,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lǎo huǒ zǔ yú wēi, lài cǐ yī yǔ xǐ.
老火阻余威,赖此一雨洗。
yī yǔ qǐ jù liáng, liáng yì zì cǐ shǐ.
一雨岂遽凉,凉亦自此始。
bēi hú líng qiàn shú, xiǎo shì xīn jiǔ měi.
陂湖菱芡熟,小市新酒美。
xíng gē duō zuì rén, huān yì yì lǘ lǐ.
行歌多醉人,驩意溢闾里。
xuán zhī lóu fēng nián, sī gǔ jiàn rú shuǐ.
悬知娄丰年,丝谷贱如水。
hū ér jù bǐ dú, zuò shī shí wú xǐ.
呼儿具笔牍,作诗识吾喜。
韵脚: 拼音:hū ér jù bǐ dú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呼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同本义 呼,外息也。--《说文》(外息,指呼气)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书·大传》 候呼引针。--《素问·离合真邪论》 又如呼哈(呼吸吞吐);呼噏(吐云纳气);呼息(呼吸,喘气);呼翕(呼气和吸气) 大声叫喊 呼,唤也。--《广韵》 式号式呼。--《诗·大雅·荡》 城上不呼。--《礼记·曲礼上》 媵侍于户外,呼则闻。--《仪礼·士昏礼》 呼河伯妇来。--《史记·滑稽列传》 一人大呼。 呼(噁)hū ⒈往外出气,跟"吸"相对~气。 ⒉喊,叫唤~喊。~叫。~唤。高~口号。~吁(大声喊叫地提出要求)。~应(互通声气,彼此关照)。 ⒊像声词北风刮得~ ~地响。 ⒋ ⒌ 呼hè 1.叹词。表示愤怒的声音。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儿 ér ①小孩子婴~。 ②年轻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③儿子~女。 ④词尾,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 【儿歌】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儿歌是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短小活泼,用辞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 童谣则指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 【儿化】〈语〉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又叫儿化韵。 【儿化韵】见【儿化】。 【儿童节】见【六一儿童节】。 【儿童文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诗歌、小说、故事、戏剧等形式,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智力和爱好。 【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之一。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儿戏】像小孩子那么闹着玩。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不认真视同~。 儿rén 1.见《说文.儿部》。 儿ní 1."齯"的古字。参见"齯齿"。 2.姓『有儿宽。见《汉书》本传。

:具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具食(准 具jù ⒈器物器~。家~。文~。工~。 ⒉准备,备有,完备~有。~备。法令严~。 ⒊全部良乃入,~告沛公(良张良。沛公刘邦)。 ⒋才能治世之~。 ⒌量词茶杯两~。 ⒍ ⒎ ①特定的~体的时间。 ②明确,不空洞,不笼统计划~体。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 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筽,秦谓之筽。从聿从竹。--《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 笔 bǐ ①写字画图的用具钢~、蜡~、粉~。 ②(写字、画画、作文等的)笔法运~得当。 ③用笔写出代~。 ④笔画二字有两~。 ⑤量词一~帐、一~好字。 【笔触】书画、文学作品等的笔法,格调锋利的~。 【笔调】文章风格~清新。 【笔端】写作、写字、绘画时的运笔以及所表现的意境奇光异景尽收~。 【笔法】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这篇小说的~很新颖。 【笔锋】 ①笔尖。 ②书画的笔势;文章的气势。 【笔供】用笔写出来的供词。与口供相对。 【笔画笔顺检字法】汉字字典查阅检索方法之一。要求根据笔画的多少和笔顺的先后来查检。 【笔记文】文体的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笔力】写字、画画或做文章所表现出的功力~刚劲。 【笔路】 ①笔法。 ②写作的思路这篇文章~奇特。 【笔势】 ①写字、画画用笔的风格。 ②文章的气势。 【笔削】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字,要删改得用刀刮去,称削◇来用做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笔记录。削删改。 【笔意】书画或诗文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意境。写字、绘画时运笔的精心构思以及所表现的风格、功力。也指诗文的意境。 【笔札】札是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后来用笔札指纸笔,又转指写的文章。 【笔战】用文章来进行辩论,打官司,与舌战相对。 【笔者】某篇文章或某书的作者(多为作者的自称)。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说文》 与人尺牍。--《史记·陈遵传》 削牍为疏。--《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 吏乃书牍背示之。--《史记·周勃传》 握牍持笔。--杨修《答临淄侯笺》 又如牍背(狱吏于书板背面书写文句◇用为遭受冤狱的典实) 引申为公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牍 dú ①古代书写用的木片。 ②文件;书信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