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Z 诈道不闻饥

"诈道不闻饥"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23:16:15


简介: “诈道不闻饥”出自宋代释绍昙的《世尊乞食归放拄杖以手拄颐坐眠赞》,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à dào bù wén jī,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处: 《世尊乞食归放拄杖以手拄颐坐眠赞》
内容:
雪岩曾经苦,勤行七佛仪。
持钵不得食,诈道不闻饥
六环锡重,无力扶持。
颺下拄颐眠一觉,梦中消息许谁知。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释绍昙
诗人介绍: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翻译:

诗词:《世尊乞食归放拄杖以手拄颐坐眠赞》

译文:
佛陀乞食归来,手中扶拄拐杖,
静静地坐下,安然入眠,
颂赞他的行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佛陀乞食的场景,表达了他的清静和坚忍。佛陀虽然持着钵,但他并不夸耀,也不诈道,不显得饥饿,他身上承受着重重苦难,却依然自持和静心。他拄着拐杖,坐下休息,进入梦乡,梦中的信息只有他自己知道。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佛陀乞食归来的情景,展现了佛陀的苦行和坚忍精神。佛陀虽然持着钵,却不寻求虚荣,也不显露饥饿之态,展示了他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他拄着拐杖,坐下休息,表现出对身体的疲惫和需要休息的人性一面。梦中的消息则显示了佛陀超越凡俗的智慧和感悟。

整首诗以简练的词句展示了佛陀的境界,表达了对佛陀精神的赞美。通过描述佛陀的乞食行为和休息状态,诗人表达了对佛陀的敬仰和景仰,同时也启发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uě yán céng jīng kǔ, qín xíng qī fó yí.
雪岩曾经苦,勤行七佛仪。
chí bō bù dé shí, zhà dào bù wén jī.
持钵不得食,诈道不闻饥。
liù huán xī zhòng, wú lì fú chí.
六环锡重,无力扶持。
yáng xià zhǔ yí mián yī jiào, mèng zhōng xiāo xī xǔ shéi zhī.
颺下拄颐眠一觉,梦中消息许谁知。
韵脚: 拼音:zhà dào bù wén jī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平韵)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诈 (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诈,欺也。--《说文》 诈,伪也。--《尔雅》 匿行曰诈。--《荀子·脩身》 有掎挈伺诈。--《荀子·富国》 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吕氏春秋·义赏》 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吕氏春秋·务本》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禽兽之变诈。--《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诈端(讹诈的理由);诈掯(敲诈勒索);诈哄(欺骗);诈伪(欺骗);诈力(诈术与暴力);诈人(专务诈欺作伪的人) 假装;冒充 诈zhà ⒈欺骗~骗。欺~。他被~。~语(骗人的话)。 ⒉假装~败。~病。~降。

:道 (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 闻wén ⒈听耳~目睹。~过则喜。~风而起。 ⒉消息,听说的,听见的新~。奇~。~所未~。 ⒊出名,有名望~人。~名。 ⒋名声丑~。令(好的)~。 ⒌知识见~。博~强志(记)。 ⒍用鼻子嗅~着烟味。~到香味。 闻wèn 1.声誉,名声。 2.通"问"。慰问。 3.通"问"。询问。

:饥 (形声。从食,幾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饥(饑)jī ⒈饿,跟"饱"相对~饿难熬。~肠辘辘。~不择食。 ⒉灾荒,年收成不好~荒。~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