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殄瘁亦堪惊

"殄瘁亦堪惊"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20:07:47


简介: “殄瘁亦堪惊”出自宋代韩元吉的《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iǎn cuì yì kān jīng,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处: 《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内容:
献纳高门地,君王识履声。
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
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韩元吉
诗人介绍: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翻译:

诗词:《故端明尚书汪公挽词二首》
作者:韩元吉
朝代:宋代

诗词原文:
献纳高门地,君王识履声。
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
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

中文译文:
献纳高门地,君王领略其声音。
闽山歌颂着仁政,蜀道传颂着威名。
逝去了,唉天命啊,谁能将国家统一。
弟兄们未到六十,却已经疲惫不堪,令人惊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韩元吉为故端明尚书汪公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逝去的汪公的怀念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首先,诗中提到了献纳高门地,意指汪公的才华和品德高尚,使君王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意味着他的言行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认可。

接着,诗中以闽山和蜀道为代表,颂扬了汪公在两地的政绩和声望。闽山歌惠政,表明汪公在闽地推行了仁政,受到百姓的赞颂。蜀道憺威名,蜀道是指四川的交通要道,说明汪公在蜀地树立了威望,被人们所敬仰。

然而,诗人在接下来表达了对汪公逝去的悲伤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诗句中的"逝矣嗟天命"表达了对逝去的汪公的惋惜之意,感叹命运的无常。"谁欤总国成"则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期盼,希望能有人能够继承汪公的遗志,统一整个国家。

最后两句诗意深沉,表达了对弟兄们的忧虑。诗中提到弟兄们未到六十,却已经疲惫不堪,殚精竭虑。这里的弟兄们可以理解为汪公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他们虽然年纪尚轻,但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磨难。

整首诗通过对汪公的颂扬和对时局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的功臣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同时,也凸显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对有识之士的渴望和对战乱年代的痛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iàn nà gāo mén dì, jūn wáng shí lǚ shēng.
献纳高门地,君王识履声。
mǐn shān gē huì zhèng, shǔ dào dàn wēi míng.
闽山歌惠政,蜀道憺威名。
shì yǐ jiē tiān mìng, shuí yú zǒng guó chéng.
逝矣嗟天命,谁欤总国成。
dì xiōng wú liù shí, tiǎn cuì yì kān jīng.
弟兄无六十,殄瘁亦堪惊。
韵脚: 拼音:tiǎn cuì yì kān jīng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殄〈动〉 (形声。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同本义 殄,尽也。--《说文》 余风未殄。--《书·毕命》 邦国殄瘁。--《诗·大雅·瞻卬》 败国尽民。--《左传·宣公二年》 丁殄地财。--《淮南子·本经》 又如殄瘁(困穷;贫病);殄绝(灭绝);殄世(绝嗣) 消灭 自王泽殄,风人辍采。--《文心雕龙·明诗》 武殄暴逆。--《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如殄平(消灭);殄熄(消灭;息灭);殄灭(消灭;灭绝);殄夷(杀尽);殄歼(歼灭) 昏迷 如殄靡( 殄tiǎn ⒈消灭,灭绝暴~天物(任意糟蹋物品)。 ⒉昏迷人~不悟(醒)。

:瘁 (形声。从疒,卒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本义困病) 同本义 顇,病也。--《尔雅》 邦国殄顇。--《汉书·王莽传》 又如瘁音(疲病衰弱的声音);瘁瘁(疲病的样子) 劳累 生我劳瘁。--《诗·小雅·蓼莪》 使人心瘁。--《高唐赋》 又如瘁瘅(劳累痛苦);瘁心(犹苦心;劳心);瘁志(谓苦心劳神,一意于某事) 忧愁;悲伤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宋玉《高唐赋》 又如瘁瘁(忧愁貌);瘁貌(忧愁容);瘁慑(忧伤屈服貌) 憔悴;枯槁 仆夫况瘁。--《诗·小雅·出车》 又如 瘁 cuì过度艰辛鞠躬尽~。

:亦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 腋在肘后。--《埤苍》 亦 也;也是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亦yì也,同样,也是人云~云。反之~然。~步~趋(形容处处摹仿,追随他人)。 亦yī 1.人的腋窝。 2.副词。也;也是。 3.副词。又。 4.副词。尚;犹。 5.副词。已;已经。 6.副词。仅仅;只是。 7.副词。皆。 8.连词。假如,如果。 9.助词 ,无义。 10.实在;毕竟。 11.犹以。 12.通"奕"。大。 13.通"奕"。重,累。参见"亦世"。 14.通"易"。 15.姓。宋有进士亦尚节。见《万姓统谱》。

:堪〈名〉 (形声。从土,甚声。本义地面高起) 同本义 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说文》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庄子·大宗师》 又如堪岩(山形幽深) 指天道 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淮南子·天文》。许君注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 屡堪舆以壁垒兮。--扬雄《甘泉赋》。注天地总名也。” 倏然堪舆变。--陆龟蒙、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 又如堪舆(天地;风水,亦指风水先生);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 堪kān ⒈忍受,经得起难~。不~回首。疲惫不~。 ⒉能够,可以~当重任。不~设想。真~托生死。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惊动;震惊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 惊(驚)jīng ⒈骡、马等因受吓而发狂乱奔控制~马。〈引〉害怕,精神紧张~骇。~慌失措。~心动魄。~恐万状。 ⒉意料以外的感觉~喜交集。倍感~奇。 ⒊扰乱,震动~扰。~动。~天动地。 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