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X 旭践山中蹊

"旭践山中蹊"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20:11:48


简介: “旭践山中蹊”出自明代皇甫冲的《于岩石上眺东西两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ù jiàn shān zhōng q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出处: 《于岩石上眺东西两湖》
内容:
旭践山中蹊,午憩岩上石。
云移石欲堕,雨霁蹊犹湿。
倚策眺两湖,波光焕相袭。
东若既纡青,西蘅亦凝碧。
芙蓉落双镜,天影浮重璧。
不睹水分流,但觉洲如织。
樯乌有离声,矶鸥无并翼。
会兹物化情,感彼高深迹。
从适得所遣,何为苦拘迫。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皇甫冲
诗人介绍: (1490—1558)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子浚。皇甫录长子。嘉靖七年举人。屡应会试不第。博览群籍,善骑射,好谈兵。有《己庚小志》、《几策》、《兵统》、《枕戈杂言》、《三峡山水记》、《子浚全集》。
翻译:

《于岩石上眺东西两湖》是明代皇甫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旭践山中蹊,午憩岩上石。
云移石欲堕,雨霁蹊犹湿。
倚策眺两湖,波光焕相袭。
东若既纡青,西蘅亦凝碧。
芙蓉落双镜,天影浮重璧。
不睹水分流,但觉洲如织。
樯乌有离声,矶鸥无并翼。
会兹物化情,感彼高深迹。
从适得所遣,何为苦拘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皇甫冲登上山岩,眺望东西两湖的景色。诗人早上踏上山间小径,午后在岩石上休憩。云彩飘移,岩石仿佛要滑落,雨后小径仍然湿润。诗人依靠着马鞍,眺望着两片湖泊,波光闪烁,相互交织。东湖的水波如同蓝色的丝绸,西湖的水面则呈现出碧绿的颜色。水中的芙蓉花影映在双湖之间,仿佛天空中浮现着重璧(古代玉石)。诗人并没有看到水流的流动,只感觉到岛屿之间的纵横交错。树上的乌鸦发出孤独的叫声,岩石上的海鸥没有成对飞翔。在这种自然景色的陶醉中,诗人感受到物我融合的情感,感叹那些高深的历史印迹。他从这种适应自然的心境中获得满足,不再感到被束缚和困扰。

这首诗词以自然山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和自然现象,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进而引发出对人生和自身处境的思考。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和对束缚的反思,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之美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ù jiàn shān zhōng qī, wǔ qì yán shàng shí.
旭践山中蹊,午憩岩上石。
yún yí shí yù duò, yǔ jì qī yóu shī.
云移石欲堕,雨霁蹊犹湿。
yǐ cè tiào liǎng hú, bō guāng huàn xiāng xí.
倚策眺两湖,波光焕相袭。
dōng ruò jì yū qīng, xī héng yì níng bì.
东若既纡青,西蘅亦凝碧。
fú róng luò shuāng jìng, tiān yǐng fú zhòng bì.
芙蓉落双镜,天影浮重璧。
bù dǔ shuǐ fèn liú, dàn jué zhōu rú zhī.
不睹水分流,但觉洲如织。
qiáng wū yǒu lí shēng, jī ōu wú bìng yì.
樯乌有离声,矶鸥无并翼。
huì zī wù huà qíng, gǎn bǐ gāo shēn jī.
会兹物化情,感彼高深迹。
cóng shì dé suǒ qiǎn, hé wéi kǔ jū pò.
从适得所遣,何为苦拘迫。
韵脚: 拼音:xù jiàn shān zhōng qī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旭 (形声。从日,九声。本义太阳初出的样子) 同本义 旭,日旦出貌。--《说文》 旭日始旦。--《诗·邶风·匏有苦叶》 方出旭旭。--《太玄·从》。注未明之间。”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晋·陶潜《归园田居》 又如旭旭(日将出的样子) 旭 初出的太阳,晨曦 光 玄门一掩,寒灯无旭。--唐·佚名《处士张兴墓志铭》 姓 旭xù ⒈初生的阳光初~。 ⒉ ⒊ ⒈田间水道,沟渠沟~。 ⒉护城河城~。 ⒊虚,败坏。

:践 (形声。从足,戋声。本义踩,践踏) 同本义 践,履也。--《说文》 践之者,籍之也。--《书大传》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诗·大雅·行苇》 大夫、士入君门不践阈。--《礼记·曲礼上》 鸟兽践啄。-- 又如践踹(践踏);践冰(踏在冰上。比喻处于危险之境);践阼(踏上主阶,行主人之事);践石(上马时的垫脚石。即上马石”) 履行;实现 不足以践礼。--《仪礼·士相见礼》。注行也。”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曲礼》 又如实践;践言(实践 践(踐)jiàn ⒈踩,踏~踏。马~。 ⒉实行,履行~言。~约。实~。 ⒊到,临重~故里。 ⒋〈古〉通"翦"。灭掉。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中 (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同本义 中,和也。--《说文》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中有都柱。--《后汉书·张衡传》 天门中断。--唐·李白《望天门山》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中轩敝者。--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 中山峨冠而多髯者。 又如人中(人 中zhòng ⒈符合,适合,正着,正对上~意。圆者~规,方者~矩。正~下怀。打~目标。百发百~。 ⒉感受,受到,遭到~暑。~风。~毒。~弹。恶语~伤。 ⒊ 中zhōng ⒈里,内,一定范围内室~。水~。草~。空~。国~。学校~。宇宙~。 ⒉跟"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位置~点。~段。~流砥柱。 ⒊性质、等级、高低等在两者之间的~间。~等。~学生。~流货物。 ⒋〈表〉正在进行在讨论~。在设计~。 ⒌适合于,有能力~看。~听。~用。 ⒍中国的简称~文。~医~药。 ⒎半~夜。 ⒏〈方〉成,行,好~不~?~。 ⒐ ①中心地区。 ②特指国家政权、党派、团体等的最高领导机构~央文件。 ⒑ ①四方的中间点或部分圆的~心。广场~心。 ②处在主要地位的~心人物。~心工作。 ③在某个方面占重要位置的地方政治~心。商贸~心。 ⒒ ⒓ ⒔ ⒕ ⒖ ⒗

:蹊跷 宋江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跷,慌忙起身赶出茶坊来,跟着那汉走。--《水浒全传》 蹊 (形声。从足,奚声。本作徯。本义等待) 小路。亦泛指路 蹊,道也。--《广雅》 步所由道曰蹊。--《释名》 是以间介无蹊。--马融《长笛赋》 不识蹊之所由。--张衡《思玄赋》 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三国演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孟子》 黄四娘家花满蹊。--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都邑蹊道居仟一。--《商君书·算地 蹊qī ⒈ 蹊xī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