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H 涸渚通沙路

"涸渚通沙路"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6:04:22


简介: “涸渚通沙路”出自南北朝庾信的《望野诗》,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zhǔ tōng shā lù,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出处: 《望野诗》
内容:
试策千金马。
来登五丈原。
有城仍旧县。
无树即新村。
水向兰池泊。
日斜细柳园。
涸渚通沙路
寒渠塞水门。
但得风云赏。
何须人事论。
朝代: 南北朝
分类:
诗人: 庾信
诗人介绍: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翻译:

《望野诗》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试策千金马。
来登五丈原。
有城仍旧县。
无树即新村。
水向兰池泊。
日斜细柳园。
涸渚通沙路。
寒渠塞水门。
但得风云赏。
何须人事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庾信骑着千金马来到五丈原的情景。他看到原野上依然有旧城和县城的遗迹,但是没有树木的地方已经有了新的村庄。他看到水流向兰池停泊,太阳斜照下细柳成园。涸渚上的沙路通向远方,寒渠被水门塞住。然而,作者只希望能够享受到风和云的美景,而不需要纠缠于人事的琐事。

赏析:
《望野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游历野外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旧城的废墟和新村的兴起,流动的水和斜阳下的细柳,都呈现出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表达了对纷繁人事的超脱和追求自由自在的态度。整首诗抓住了世事无常的主题,表达了对人事纷扰的疏离感,强调了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对比。这种隐逸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庾信的豁达和超然情怀,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人的精神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hì cè qiān jīn mǎ.
试策千金马。
lái dēng wǔ zhàng yuán.
来登五丈原。
yǒu chéng réng jiù xiàn.
有城仍旧县。
wú shù jí xīn cūn.
无树即新村。
shuǐ xiàng lán chí pō.
水向兰池泊。
rì xié xì liǔ yuán.
日斜细柳园。
hé zhǔ tōng shā lù.
涸渚通沙路。
hán qú sāi shuǐ mén.
寒渠塞水门。
dàn dé fēng yún shǎng.
但得风云赏。
hé xū rén shì lùn.
何须人事论。
韵脚: 拼音:hé zhǔ tōng shā lù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涸 (形声。从水,固声。本义失去水而干枯) 同本义 涸,竭也。--《尔雅·释诂》 仲秋之月…水始涸。--《礼记·月令》 商涸旱。--《吕氏春秋·慎大》。注涸,枯也。”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陆机《文赋》 又如涸辙(鱼在干涸的车辙中。比喻处于困境之中,急待救援);涸泽(干涸的沼泽;抽干沼泽的水);涸流(枯竭的水流);涸溜(干枯的小水流) 竭;尽 措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管子·牧民》 又如涸思干虑(犹言绞尽脑汁) 涸hé水干干~。~海以为盐。

:渚 (形声。从水,者声。本义古水名。渚水) 水中的小洲 小洲曰渚。--《说文》引《尔雅》。传渚,小洲也。” 两涘渚涯之间。--《庄子·秋水》 渠弭于有渚。--《国语·齐语》 夕弭节兮北渚。--《楚辞·湘君》 乘鄂渚而反顾兮。--《楚辞·涉江》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召南·江有渚》 避渚洲。--宋·文天祥《后序》 又如渚牙(洲上初生的草芽);渚田(小洲上的田);渚烟(笼罩在小洲上的烟雾);渚泽(洲中积水的洼地) 水边 汛洲清川渚,遥望高山阴。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沙~。江有~。

:通〈动〉 (形声。从辵,甬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同本义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 通tōng ⒈可以穿过,没有阻碍~行。~车。~航。 ⒉能够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⒊使不阻塞~炉子。~阴沟。 ⒋了解,懂得~晓。~情达理。精~专业技术。 ⒌顺,顺利~顺。语法不~。 ⒍传达~告。~知。~信。 ⒎交往,勾结~商。~敌。 ⒏普遍,共同的普~。~称。 ⒐全部,整个~盘。~宵。 ⒑灵活变~。 ⒒ ⒓ ①全部货物。 ②"流通货币"的简称,包括硬币、纸币、支票、期票等。 ⒔ ①使空气流通。 ②互相交换情况相互~气。及时~气。 ⒕ ⒖ ⒗ ①穿过,走过~过大桥。 ②议案等经会议或组织同意这项提案已~过。 ③经过~过教育,培养人才。 通tòng量词 ①〈表〉一份两~文件。 ②〈表〉一阵擂鼓三~。已讲一~。

:沙〈名〉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同本义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 沙shā ⒈沙子,砂子,极细碎的石粒~石。~滩。泥~子。 ⒉像~子的~糖。~布§豆~。 ⒊声音发哑(不清脆、不响亮)~哑。~声。 沙shà淘汰,使清除~汰。将豆里的石子~掉。 沙suō 1.通"娑"。婆娑。谓盘旋飞舞。 2.通"挲"。摩挲。谓以手搓揉。

:路〈名〉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 路lù ⒈道,来往的通道~途。~径。道~。铁~。〈引〉路程八千里~。 ⒉方向,条理,途径出~。思~。活~。忠谏之~。 ⒊方面,地区几~进攻。东~货物。 ⒋种类头~货。大~货。三~货。 ⒌〈古〉车筚~(柴车)。 ⒍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 路luò 1.通"落"。以绳周绕。 2.通"乐"。 3.见"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