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鶗鴃弄声知境静

"鶗鴃弄声知境静"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1:39:25


简介: “鶗鴃弄声知境静”出自宋代李新的《蓬溪道中所见》,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í jué nòng shēng zhī jìng jì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出处: 《蓬溪道中所见》
内容:
筠舆百曲豀湾,润麦催款花小雨悭。
鶗鴃弄声知境静,秋千垂影见春閒。
一生瘦骨几随鹤,万事无心却爱山。
为濯小槽收重碧,扫除东阁待翁还。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李新
诗人介绍: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翻译:

《蓬溪道中所见》是宋代诗人李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蓬溪道中所见

筠舆百曲豀湾,
润麦催款花小雨悭。
鶗鴃弄声知境静,
秋千垂影见春閒。
一生瘦骨几随鹤,
万事无心却爱山。
为濯小槽收重碧,
扫除东阁待翁还。

诗词的中文译文:

在蓬溪道上所见

筠舆百曲蔓延,
润麦催款花细雨悭。
山鸟鸣叫知道境地宁静,
秋千摇摆的影子显露出春日的闲适。
一生瘦骨几次随着鹤飞翔,
万事无所牵挂却热爱大山。
为了清洗小槽而收拾碧绿的泉水,
扫除东阁等待家中长者归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蓬溪道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道中所见的景物和心境。诗人用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和谐统一。

诗中描述了蓬溪道的曲折蜿蜒,给人以纵深的感觉。蓬溪道两旁的麦田在细雨的滋润下生长茂盛,催熟的麦子和盛开的花朵如小雨一般细腻娇嫩。

山中的鸟儿鸣叫声使得境地更加宁静,秋千摇摆时的倒影则展现了春日的闲适和自然的律动。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的一生像瘦削的骨骼一样与白鹤一起飞翔,不为世俗所扰,心无牵挂,只热爱大山。

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中,为准备迎接家中的长者而扫除东阁,同时清洗小槽,以待清泉的回归。这表达了诗人对家庭温馨的期盼和对传统家风的尊重。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家庭的热爱与向往,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它不仅展示了宋代山水诗的特点,还传达了人们对自然与家庭的深情厚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ún yú bǎi qū xī wān, rùn mài cuī kuǎn huā xiǎo yǔ qiān.
筠舆百曲豀湾,润麦催款花小雨悭。
tí jué nòng shēng zhī jìng jìng, qiū qiān chuí yǐng jiàn chūn xián.
鶗鴃弄声知境静,秋千垂影见春閒。
yī shēng shòu gǔ jǐ suí hè, wàn shì wú xīn què ài shān.
一生瘦骨几随鹤,万事无心却爱山。
wèi zhuó xiǎo cáo shōu zhòng bì, sǎo chú dōng gé dài wēng hái.
为濯小槽收重碧,扫除东阁待翁还。
韵脚: 拼音:tí jué nòng shēng zhī jìng jìng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鶗tí 1.鶗鴂。

:鴃jué

:弄 long 宫中别道 弄 (会意。上为玉”,下为廾”。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 同本义 弄,玩也。--《说文》 载弄之璋,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 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汉书·周昌赵尧传》 得鹊子还下弄;神气自若,傍若无人。--《世说新语·简傲》 又如弄丸(古技巧名称。手持多丸,逐一抛出,再次第接住,如此循环不已);玩枪弄棒(弄兵。使枪弄棒之类);弄笔(舞 弄(衖)lòng ⒈〈方〉小巷,胡同~堂。里~。 弄nòng ⒈用手玩,戏耍玩~。戏~。不要~ 火。~得小孩笑了。 ⒉搞,做,办~好。~菜。~假成真。 ⒊耍,炫耀~权。~手段。~巧成拙。舞文~墨。 ⒋搅扰这点小事,已~得大家不安。

:声 (形声。从耳,殸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 声(聲)shēng ⒈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波。~音。说话~。金石之~。 ⒉名誉,名望名~。~誉。~价。~望。~威。 ⒊宣称,说出,扬言~称。~明。~张。~罪致讨。~东击西。 ⒋量词大喊三~。 ⒌ ⒍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境 (形声。从土,竟声。本义边境,国境) 同本义 境,疆也。--《说文新附》 至齐境。--《吕氏春秋·赞能》 字本作竟” 亡不越竟。--《左传·宣公二年》 边竟有人焉。--《庄子·天道》 其竟关之政尽察。--《荀子·富国》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送至境。 屯于境上。--《史记·魏公子列传》 起视四境。--宋·苏洵《权书·六国论》 又如出境(离开国境);入境(进入国境);境宇(国境,疆土);境人(境内之人;本地人);境头(结果;亦作景头”。神佛点化人制造的幻境);境土(疆域;领地) 境jìng ⒈边界,疆界边~。国~。出~。〈引〉地方,区域~内有石油。 ⒉境地,处境环~。佳~。危~。顺~。 ⒊ ①土地的界限。 ②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思想~界。艺术~界。

:静 (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安静;宁静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国语·晋语》 本朝不静。--《吕氏春秋·音律》 静乃明几。--《吕氏春秋·审分》 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 清和肃穆,莫不静畅。--晋·支遁《八关斋会诗序》 又如静雅(安静);静鞭(帝王仪仗的一种,鞭形,振之作响,令人肃静。也叫鸣鞭”);静办处(安静的地方) 静止,物体不运动(跟动”相反) 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本经》 树欲静 静jìng ⒈停止的,跟"动"相对~止。树欲~而风不止。 ⒉没有声响安~。平~。清~。寂~。~悄悄。 ⒊安详平心~气。 ⒋〈古〉通"净"。清洁。 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