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Z 衷肠恐藏匿

"衷肠恐藏匿"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5 19:59:50


简介: “衷肠恐藏匿”出自明代陈第的《咏怀十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ōng cháng kǒng cáng nì,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出处: 《咏怀十首》
内容:
至言本难言,真得何所得。
以意示者深,以词教者啬。
宣尼述天行,伏羲垂卦画。
忽当蜚遁时,踪迹杳莫测。
孙登凤凰啸,仲长瘖哑默。
通人自晓了,嚣俗任疑惑。
何必白区区,衷肠恐藏匿
惜哉鹅湖辨,愠怒见颜色。
雅士慕浑沦,所希实玄德。
¤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陈第
诗人介绍: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晚号温麻山农,别署五岳游人。连江(今福建连江)人。陈第是我国杰出军事家、旅游家、音韵学家,他著述甚丰,除《一斋诗集》、《两粤游草》、《五岳游草》外,《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明万历四十八年卒,终年七十七岁。
翻译:

《咏怀十首》是明代诗人陈第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至言本难言,真得何所得。
以意示者深,以词教者啬。
宣尼述天行,伏羲垂卦画。
忽当蜚遁时,踪迹杳莫测。
孙登凤凰啸,仲长瘖哑默。
通人自晓了,嚣俗任疑惑。
何必白区区,衷肠恐藏匿。
惜哉鹅湖辨,愠怒见颜色。
雅士慕浑沦,所希实玄德。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至高无言之境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和意境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言语的教导往往又过于拘泥于字词的表面意义。他引用了宣尼和伏羲这两位传说中的圣人,描述了他们所传授的天道和卦象,然而,这种智慧却在现实中往往被忽视和难以捕捉。他提到了孙登、仲长等人,暗示了他们对真理的无声探索和默默奉献。通达真理的人自然会明白其中的深意,而喧嚣的世俗则容易迷失于怀疑和困惑之中。最后,作者呼吁不必过分显露自己的内心,而是应该将真情实感深藏心底,像鹅湖水面那样不动声色。他称赞那些向往真理的雅士们,他们所追求的是真正的德行和智慧。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言语和智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作者认为真正的智慧和至高境界难以用言语来准确表达,而言语的教导也常常过于肤浅。他通过引用宣尼和伏羲的故事,暗示了古人对天道和卦象的研究和传承。然而,这种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忽视或无法捕捉。作者通过提到孙登、仲长等人,强调默默奉献和无声探索的重要性。通达真理的人会明白其中的深意,而世俗的喧嚣常常导致困惑和怀疑。最后,作者呼吁将真情实感深藏于心,不必过分表露,像鹅湖水面那样静谧。他赞美那些向往真理的雅士们,他们所追求的是真正的德行和智慧。

这首诗词通过对言语和智慧的对比,以及对古人智慧和现实迷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和思考。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智慧的深刻思考,并对追求真理和德行的雅士表示赞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ì yán běn nán yán, zhēn dé hé suǒ de.
至言本难言,真得何所得。
yǐ yì shì zhě shēn, yǐ cí jiào zhě sè.
以意示者深,以词教者啬。
xuān ní shù tiān xíng, fú xī chuí guà huà.
宣尼述天行,伏羲垂卦画。
hū dāng fēi dùn shí, zōng jī yǎo mò cè.
忽当蜚遁时,踪迹杳莫测。
sūn dēng fèng huáng xiào, zhòng zhǎng yīn yǎ mò.
孙登凤凰啸,仲长瘖哑默。
tōng rén zì xiǎo le, xiāo sú rèn yí huò.
通人自晓了,嚣俗任疑惑。
hé bì bái qū qū, zhōng cháng kǒng cáng nì.
何必白区区,衷肠恐藏匿。
xī zāi é hú biàn, yùn nù jiàn yán sè.
惜哉鹅湖辨,愠怒见颜色。
yǎ shì mù hún lún, suǒ xī shí xuán dé.
雅士慕浑沦,所希实玄德。
¤
韵脚: 拼音:zhōng cháng kǒng cáng nì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三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衷 (形声。从衣。中声。本义贴身的内衣) 同本义 衷,里亵衣。--《说文》。段玉裁注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 又如衷衣(里衣,内衣);衷服(贴身内衣) 通中”。内心 汝不察吾衷。--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衷怀歉仄(心里感到内疚抱歉);衷言(心里话);衷素(内心真情) 中心,中央 佩,衷之旗也。--《左传·闵公二年》 发命之不衷。--《左传·昭公十六年》 服之不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又如衷正(中正) 姓 衷 贴身穿着;穿在里面 或衷其襦。--《 衷zhōng ⒈贴身的内衣。〈引〉穿在里面的。 ⒉内心由~之言。~心感谢。 ⒊通"中"。中间折~。 ⒋ 衷zhòng 1.适当,恰当。

:肠 (形声。从肉,? 肠子或肠子制成的食品 内心,情怀 肠 cháng(~子)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起消化和吸收作用。又叫肠管。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忧愁。 【肠肥脑满】见【脑满肠肥】。 【肠骨】见【髂骨】。 【肠管】肠。 肠(腸)cháng内脏之一,长管形,分小肠和大肠,对食物起消化、吸收作用断~(〈喻〉异常悲痛)人在天涯。牵~割肚(形容惦念得放不下心)。

:恐〈动〉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恐,惧也。--《说文》 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荀子·天伦》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 秦王其破璧,乃辞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 赵王恐。 恐栗,为儿恒状。--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舟人大恐。--宋·苏轼《石钟山记》 魏王恐。--《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恐防(担心,提防);恐虑(担心);恐灼(惊恐);恐怯(畏怯、害怕);恐畏(畏惧);恐急(惊慌) 恐吓,使之害怕 恐kǒng ⒈害怕,不安~惧。~怖。惊~。有持无~。唯~干不好。 ⒉威吓,吓唬~吓。以此~他人。 ⒊ ⒋ ①慌张害怕他非常~慌。 ②危机,使人不安粮食~慌。经济~慌。

:藏 (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储积,收藏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墨子·三辩》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矿藏;收藏(收集保藏) 隐匿 藏,匿也。--《说文新附》 慢藏海盗。--《易·系辞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藏掩(遮盖,隐瞒);藏拙(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藏娇(把娇娃藏起来。指娶妾别居);藏名(隐匿名声) 怀有 藏 cāng ①~隐蔽埋~。 ②收存;储藏~书。又见zàng。 【藏垢纳污】比喻包容种种坏人坏事。又作藏污纳垢。 【藏奸】~心怀恶意。 ②不肯拿出全部精力或不肯尽力帮助人~耍滑。 【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的未被发现的人才。 【藏匿】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 【藏头露尾】形容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都摊出来。 【藏污纳垢】见【藏垢纳污】。 【藏掖】 ①怕人知道或发现而竭力掩藏~躲闪。 ②掩饰住的弊端他办事可从来没有~。 【藏拙】怕出丑,不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看法或技能。常用为自谦之辞。 藏zàng ⒈储存东西的地方库~。宝~。 ⒉道教、佛教经典的统称道~。大~经。 ⒊ ①佛教经典"经、律、论"三部分。 ②唐玄奘号"三藏法师"。 ⒋西藏自治区的简称。 ⒌ 藏cáng 1.隐藏;潜匿。 2.收藏;储藏。 3.怀,藏在心中。 4.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藏zāng 1.草名。 2.通"臧"。善。 3.通"赃"。窝主。

:匿〈动〉 (形声。从匚,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匿,亡也。--《说文》 匿,藏也。--《广雅》 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 而知匿其暱。--《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 匿怨而友其人。--《论语》。皇疏藏也。” 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 君畏匿之。 匿于溷藩以免。(藏在厕所里。溷,厕所。藩,篱、墙。)--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隐匿(隐藏;躲起来);藏匿(藏起来不让人发现);匿光(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 匿nì隐藏,躲避隐~。藏~。~名。~迹。 匿tè 1.邪恶。 2.差错,差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