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H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1:36:09


简介: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出自唐代韩愈的《讳辩》, 诗句共8个字,诗句拼音为:huì lǚ hòu míng zhì wèi yě jī,诗句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出处: 《讳辩》
内容: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朝代: 唐代
分类: 古文观止,避讳,说理
诗人: 韩愈
诗人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翻译:

讳辩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注释
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
2.毁:毁谤,攻击。
3.察:仔细看。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
4.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且:将要。得罪:蒙受坏名声。
5.律:这里指《礼记》。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
6.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
7.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8.“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
9.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10.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1.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
12.《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
13.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
14.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
15.骐期:春秋时楚国人。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
16.“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
17.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
18.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
19.浒、势、秉、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20.乃:竟。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
21.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法守:效法和遵守。
22.考:考察。质:询问,对照。稽:考核,考查。典:文献典籍。
23.讥:指责,非难。
24.止:到顶。
25.务:致力。不务行曾参……之行:前一个“行”系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系名词,品行,品德。
26.卒:终于,到底。

读音: yù yǔ lǐ hè shū, quàn hè jǔ jìn shì.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hè jǔ jìn shì yǒu míng, yǔ hè zhēng míng zhě huǐ zhī, yuē hè fù míng jìn sù, hè bù jǔ jìn shì wéi shì, quàn zhī jǔ zhě wèi fēi.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tīng zhě bù chá yě, hé ér chàng zhī, tóng rán yī cí.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huáng fǔ shí yuē:" ruò bù míng bái, zi yǔ hè qiě dé zuì.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 yù yuē:" rán.
”愈曰:“然。
" lǜ yuē:" èr míng bù piān huì.
”律曰:“二名不偏讳。
" shì zhī zhě yuē:" wèi ruò yán' zhēng' bù chēng' zài', yán' zài' bù chēng' zhēng' shì yě.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 lǜ yuē:" bù huì xián míng.
”律曰:“不讳嫌名。
" shì zhī zhě yuē:" wèi ruò' yǔ' yǔ' yǔ'' qiū' yǔ' qiū' zhī lèi shì yě.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 jīn hè fù míng jìn sù, hè jǔ jìn shì, wèi fàn èr míng lǜ hū? wèi fàn xián míng lǜ hū? fù míng jìn sù, zi bù dé jǔ jìn shì, ruò fù míng rén, zi bù dé wéi rén hū? fū huì shǐ yú hé shí? zuò fǎ zhì yǐ jiào tiān xià zhě, fēi zhōu gōng kǒng zǐ yú? zhōu gōng zuò shī bù huì, kǒng zǐ bù piān huì èr míng, chūn qiū bù jī bù huì xián míng, kāng wáng zhāo zhī sūn, shí wèi zhāo wáng.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zēng shēn zhī fù míng xī, zēng zǐ bù huì xī.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zhōu zhī shí yǒu qí qī, hàn zhī shí yǒu dù dù, cǐ qí zi yí rú hé huì? jiāng huì qí xián suì huì qí xìng hū? jiāng bù huì qí xián zhě hū? hàn huì wǔ dì míng chè wèi tōng, bù wén yòu huì chē zhé zhī zhé wèi mǒu zì yě huì lǚ hòu míng zhì wèi yě jī, bù wén yòu huì zhì tiān xià zhī zhì wèi mǒu zì yě.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jīn shàng zhāng jí zhào, bù wén huì hǔ shì bǐng jī yě.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wéi huàn guān gōng qiè, nǎi bù gǎn yán yù jí jī, yǐ wéi chù fàn.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shì jūn zǐ yán yǔ xíng shì, yí hé suǒ fǎ shǒu yě? jīn kǎo zhī yú jīng, zhì zhī yú lǜ, jī zhī yǐ guó jiā zhī diǎn, hè jǔ jìn shì wèi kě xié? wèi bù kě xié? fán shì fù mǔ, dé rú zēng shēn, kě yǐ wú jī yǐ zuò rén dé rú zhōu gōng kǒng zǐ, yì kě yǐ zhǐ yǐ.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jīn shì zhī shì, bù wù xíng zēng shēn zhōu gōng kǒng zǐ zhī xíng, ér huì qīn zhī míng, zé wù shèng yú zēng shēn zhōu gōng kǒng zǐ, yì jiàn qí huò yě.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fū zhōu gōng kǒng zǐ zēng shēn zú bù kě shèng, shèng zhōu gōng kǒng zǐ zēng shēn, nǎi bǐ yú huàn zhě gōng qiè, zé shì huàn zhě gōng qiè zhī xiào yú qí qīn, xián yú zhōu gōng kǒng zǐ zēng shēn zhě xié?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韵脚: 拼音:huì lǚ hòu míng zhì wèi yě jī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讳 (形声。从言,韦声。本义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同本义 讳,説也。--《说文》 讳,避也。--《广雅·释诂三》 卒哭乃讳。--《礼记·曲礼》 舍故而讳新。--《礼记·檀弓》 昭王之忌讳。--《周礼·小史》 讳名不讳姓。--《孟子·尽心下》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年》 又如直言不讳;讳名(对尊长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讳恶(先王的名讳与国家的凶恶);讳亡(忌言亡国) 隐;隐蔽 恐犯忌而干讳。--《楚辞·谬谏》。注所隐 讳(謒)huì ⒈隐瞒,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莫如深。~疾忌医。无庸~言。不必忌~。 ⒉封建时代称死去了的皇帝或长者的名姓刘~邦。姓曹~操。

:吕〈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同本义。膂”的古字 吕,脊骨也。象形。--《说文》 氏曰有吕。--《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 尻髋脊膂腰背吕。--《急就篇》。颜师古注吕,脊骨也。” 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 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通旅”。客舍 自今以来, 吕lǚ〈古〉我国音乐用语。指乐器声音的清浊高低,分阴阳各六,共十二音,阴的称"吕",阳的称"律",合称"律吕"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后,继君体也。--《说文》 班瑞于群后。--《书·舜典》 允王维后。--《诗·周颂·时迈》 后王命冢宰。--《礼记·内则》 昔我先世后稷。--《国语·周语》 皇皇后帝。--《左传·文公二年》 夏后皋之墓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后王(君王;天子);后帝(天帝;上帝);后夷(上古有穷国的国君);后辟(君主;帝王) 帝王的妻子 天子之妃曰后。--《礼记·曲礼》 帝嫡妃曰 后(後)hòu ⒈跟"前"、"先"相对。 ①指位置~院。~方。屋~。 ②指时间。晚些的,未到的日~。~天。~来居上。 ③指次序最~三排。~五名。 ①军事上指担任军需供给、医疗、运输等任务。 ②泛指总务工作。 ⒉后代,子孙~生可畏。她无~。 ⒊君王的妻子皇~。 ⒋上古时称君王夏~。 后xiàng 1.项。参见"后?"。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出名,有名 名míng ⒈人或事物的称谓~字。~称。地~。 ⒉说出,叫出莫~其妙。无以~之。 ⒊声誉,有声誉的出~。有~。~人。~言。~医。~将。 ⒋计人数的量词教师五~。 ⒌ ①借用作某件事的身份、资格我以工会会员的~义。 ②指表面上、形式上的名称,也简作"名"挂~。有~无实。 ⒍

:雉 (形声。从隹,矢声。隹,短尾鸟的总称。本义野鸡) 同本义 雉有十四种。--《说文》 雉者,野鸟。--《尚书大传》 雉,耿介之鸟也。--《韩诗章句》 离为雉。--《易·说卦》 凡挚士雉谓其守介节。交有时,别有伦也。--《礼记·曲礼》 雄雉于飞。--《诗·邶风·雄雉》 无雉兔鲋鱼。--《墨子·公输》 又如雉尾扇(野鸡尾部羽毛制作的扇子。亦为仪仗之一);雉尾(皇帝坐朝时左右侍从所执的用野鸡尾羽制的扇障);雉经(吊死;上吊)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五楮而 雉zhì ⒈俗称"野鸡",已少见,要保护,禁止猎杀。现已能人工饲养。雄的尾长,羽毛鲜艳美丽。雌的尾短,羽毛黄褐色,体较小。善走而不能久飞。肉可吃,羽毛可作装饰品。 ⒉〈古〉计算城墙面积,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引〉城墙楼~。 雉kǎi 1.见"砯雉"。

:为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墜。--《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徐珂《清稗类钞·战 为(為、爲)wéi  ⒈做,干事在人~。敢作敢~。 ⒉有能力,有贡献,做出成绩年轻有~。大有作~。 ⒊看成,当作认~。以~。不足~凭。霓~衣兮风~马。 ⒋充当,担任,治理能者~师。她~校长已三年。善~国事。 ⒌成,变成变荒坡~花果山。 ⒍是十两~一斤。 ⒎被~人所耻。 ⒏助词。〈表〉疑问、程度、范围、加强语气等何乐不~?大~不幸。广~流传。极~紧要。 为(為、爲)wèi ⒈给,替~国争光。~人民服务。 ⒉〈表〉目的~了治病救人。 ⒊向,对且~众人言。不足~外人道。 ⒋帮助,卫护~人作嫁(〈喻〉没有自己的好处,白给别人操劳)。~虎作伥(〈喻〉做坏人的帮凶)。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野,郊外也。--《说文》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说文》。段注 龙战于野。--《易·坤》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牧誓》 七月在野。--《诗·豳风·七月》 体国经野。--《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 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光照旷野。--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野外(郊外);野 野(埜)yě ⒈郊外,村外~外。田~。 ⒉民间,不当政的,跟"朝"相对下~。在~。 ⒊范围,界限分~。视~。 ⒋蛮横,不驯服,狂妄狠毒~蛮。~心。 ⒌无礼貌,不讲情理粗~。撒~。 ⒍不受约束,难于约束~性。莫把心耍~了。 ⒎不是驯养的,非种植的~牛。~菜。~生的。 ⒏ ⒐ ⒈熔炼金属,也指熔炼金属的工人~铸。~铁。~匠。良~。 ⒉造就,培养陶~。 ⒊喜好装饰,过分打扮~容。妖~。 ⒋艳丽,多姿佳~窈窕。 ⒌〈古〉通"野"。郊外~游步春露。

:鸡 (形声。从鸟,奚声。本义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 鸟纲雉科家禽,品种很多,喙短锐,有冠与肉髯,翅膀短,尤指普通家鸡(gallus gallus) 雞,知时兽也。从隹,奚声。籀文从鴅。--《说文》 雞者,小兽,主司时起居人。--《汉书·五行志》 食菽与雞。--《礼记·月令》 雞曰翰音。--《礼记·曲礼》 巽为雞。--《易·说卦传》 工商执雞。--《周礼·大宗伯》 鸡犬相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故人具鸡黍。--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鸡栖于厅。--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鸡男(雄鸡);鸡坊(养鸡场);鸡肤(鸡 鸡(雞、鷄)jī家禽之一。头部有红色肉冠和肉髯。雄的善啼好斗,能报晓。品种很多。肉和蛋供食用养~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