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M 绵绵不绝微风里

"绵绵不绝微风里"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06:23:05


简介: “绵绵不绝微风里”出自宋代苏轼的《送蹇道士归庐山》,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ián mián bù jué wēi fēng lǐ,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出处: 《送蹇道士归庐山》
内容: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送蹇道士归庐山》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物之有知盖恃息,
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
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
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
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
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
骑鹤归来与子游。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道士归庐山的场景。诗中通过抒发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表达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虚无的感慨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赏析:
诗的开头写道,万物之有生命都是依靠呼吸,谁能在无事的情况下自由地进出呢?这句话借物喻人,表达了人们在繁忙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自由自在的愿望。接着,诗人描述了心灵没有天空之旅的房间是多么空虚,六根的纷争就像是妇女争夺一张床位。这里以六凿和妇争席来描绘心灵的纷乱和无法安宁的状态。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一位法师逃离尘世进入庐山,庐山中没有人来往。法师往来自如的一空,而诗人则感到自己正处在无法回归的境地。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道士隐居山林的向往,同时也映射出他自己的内心困扰,感到无法逃离尘世的束缚。

接下来的两句“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描述了庐山间绵绵不绝的微风,以及内外修炼的道士们融合成为一体的状态。这里的丹指的是丹田,指的是道士们修炼内丹的过程。通过这两句,诗人描绘了庐山中道士们修炼的景象,表达了对道家修炼境界的向往和景仰。

最后两句“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人在凡尘中俯仰了上千年,最终与子游一起骑着仙鹤归来。这里的子游是指庄子,他是道家的重要代表。通过与子游一起归来,诗人表达了对于超越尘世的向往和对庄子思想的崇敬。

整首诗以描写道士归庐山为线索,通过描述人生的无常和虚无,诗人抒发了对于归隐山林的向往,并表达了对于修炼境界和超脱尘世的追求。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展示了苏轼优美的诗境和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wù zhī yǒu zhī gài shì xī, shú jū wú shì shǐ chū rù.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xīn wú tiān yóu shì bù kōng, liù záo xiāng rǎng fù zhēng xí.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fǎ shī táo rén rù lú shān, shān zhōng wú rén zì wǎng huán.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wǎng zhě yī kōng hái zhě shī, cǐ shēn zhèng zài wú hái jiān.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mián mián bù jué wēi fēng lǐ, nèi wài dān chéng yī tán zhǐ.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rén jiān fǔ yǎng sān qiān qiū, qí hè guī lái yǔ zi yóu.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韵脚: 拼音:mián mián bù jué wēi fēng lǐ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绵 (会意。从帛,从糸。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同义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白居易《新制布裘》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通棉” 丝絮状物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绵(緜)mián ⒈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丝~。 ⒉薄弱,软弱~力。软~ ~。~薄(又〈喻〉才能、力量薄弱)。 ⒊连续不断~延。~地千里。 ⒋ ⒌

:绵 (会意。从帛,从糸。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同义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白居易《新制布裘》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通棉” 丝絮状物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绵(緜)mián ⒈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丝~。 ⒉薄弱,软弱~力。软~ ~。~薄(又〈喻〉才能、力量薄弱)。 ⒊连续不断~延。~地千里。 ⒋ ⒌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绝 (会意。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史记》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引申为断,断绝 绝,断也。--《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 绝jué ⒈断,隔断~交。~缘体。 ⒉完,完全,穷尽气~。~无例外。~处逢生。敌人陷入~境。 ⒊极,非常~密。~伦。~妙。~大多数。~无仅有。〈引〉高超,独特~技。~招。 ⒋一定,无论如何~不允许贪赃枉法。 ⒌ ⒍ ①极端,非常~顶的聪明。 ②最高峰泰山~顶。会当凌~顶。 ⒎ ①最,极~对可靠。 ②完全,一定~对办得好。 ③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在相对中有~对。 ④只根据一个条件测算的~对温度。~对高度。 ⒏ ⒐

:微〈动〉 (会意。从彳。本义隐秘地行走)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伺察,侦察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无,没 微wēi ⒈细,小~细。~生物。~乎其~。 ⒉少,稍稍~笑。稍~。~有所闻。 ⒊低下,衰落卑~。衰~。 ⒋精深,奥妙精~。~妙。 ⒌隐蔽,藏匿~行。~服出访。 ⒍跟"单位量"连用时,〈表〉该量的百万分之一~米(百万分之一米)。

:风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飈,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鴓(飈)?--《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风(飈) fēng ⒈流动着的空气,多是大致与地面平行东~。龙卷~。刮~下雨。~向。~速。〈引〉像风那样快或普遍流行的~靡一时。 ⒉借风力吹干的~肉。 ⒊消息闻~而动。 ⒋表露在外的景象、品格、气概、才华、态度等~景。~格。~骨。作~。~华。~骚。 【风雅】风度文雅。 【风度】有一定特色的姿态和言谈举止。 【风采】(也写作"丰采")风度神采。 【风姿】(也写作"丰姿")风度姿态。 ⒌没有确实根据的~闻。~言~语。 ⒍习俗,流行的爱好或习惯~俗。世~。学~。移~易俗。勤俭成~。 ⒎〈古〉称歌谣,民歌采~。国~。 ⒏用于病名麻~。抽~。 ⒐ 【风险】风浪危险。〈喻〉事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险阻不怕担~险。 ⒑ 【风头】 ①形势的发展或有关个人利害的情势看准~头行事。 ②当众表现自己她爱出~头。 ⒒ 【风化】 ①风俗教化莫伤~化。 ②地质学上指岩石因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而分解崩溃。 ③化学上指结晶体在空气中失掉结晶水,因而失去结晶形状的现象。 ⒓ 【风流】 ①杰出的,业绩、才华出众的千古~流人物。 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流倜傥。 ③像风一样流失。〈喻〉原来常聚的人,现今分散各地~流云散。 ④旧指士大夫所谓的风雅,也指乱搞男女关系~流罪过。 ⒔〈古〉通 "讽"。劝告,讽刺。 风fèng 1.刮风;吹。 2.被风吹,受风。 3.引申为乘凉。 4.教育,感化。 5.显扬,表彰。 风fěng 1.劝谏;讽谏。 2.泛指劝说。 3.讽诵。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褃,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褃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褃。--《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内,中。与外相反 褃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 里(裡)lǐ ⒈长度单位1公~为1000米,合二市~,即三百丈。 ⒉〈古〉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今指街坊~弄。邻~。 ⒊家乡故~。同~(同乡)。 ⒋衣服里层绿衣黄~。〈引〉里面,内部城市~。手掌~。柜子~。 ⒌物体内层,跟"表"、"面"相对~层。~面。袜~儿。被盖~子。表~如一。 ⒍一定范围以内山~。那~。哪~?黑夜~。 ①靠左边,靠里的那边。 ②〈方〉内行知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