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M 闽海西来山复山

"闽海西来山复山"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03:55:50


简介: “闽海西来山复山”出自宋代杨紬林的《寄僧琴山》,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ǐn hǎi xī lái shān fù shā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处: 《寄僧琴山》
内容:
闽海西来山复山,白云深处见禅关。
幽岩风细莺声缓,古寺春深鹤梦间。
游子从来悲草绿,老僧浑不计花残。
笑余犹是红尘客,尽日攀跻行路难。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杨紬林
诗人介绍: 杨紬林,曾为剑州节度推官(《宋诗纪事补遗》卷八九)。
翻译:

诗词的中文译文:
寄送给住在琴山的僧人
来自闽海的山峦连绵,
白云深处有一座禅修之地。
岩石幽静,微风吹拂,鸟儿的歌声悠悠,
古老的寺庙,春天深沉,仿佛有鹤儿在梦中飞舞。
游子从亘古以来一直感到悲伤,草地绿茵茵,
而老僧却不在意花儿凋谢。
我笑自己还是红尘中的过客,
整日攀登艰险的行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山水的倾慕和对红尘世界的随遇而安的态度。

首先,诗中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山岩幽静,风细鸟声缓,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古寺春深,鹤梦间的描写更是增添了一种幻境般的美感。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游子和老僧的对比来表达自己对红尘世界与佛教修行的对比态度。游子从亘古以来就一直感到悲伤,意味着红尘世界充满了繁衍、离合和苦难,而老僧却不计花残,表示他对世间的变迁和离别持有一种超脱的态度。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和心灵境界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山水的景仰和对红尘世界的释然态度。这种超然的情感和对自然的向往使得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感染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mǐn hǎi xī lái shān fù shān, bái yún shēn chù jiàn chán guān.
闽海西来山复山,白云深处见禅关。
yōu yán fēng xì yīng shēng huǎn, gǔ sì chūn shēn hè mèng jiān.
幽岩风细莺声缓,古寺春深鹤梦间。
yóu zǐ cóng lái bēi cǎo lǜ, lǎo sēng hún bù jì huā cán.
游子从来悲草绿,老僧浑不计花残。
xiào yú yóu shì hóng chén kè, jǐn rì pān jī xíng lù nán.
笑余犹是红尘客,尽日攀跻行路难。
韵脚: 拼音:mǐn hǎi xī lái shān fù shān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闽 (形声。从虫,门声。本义古种族名。生活在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 同本义 閩,东南越也。--《说文》 七閩九貉。--《周礼·职方式》 閩在海中。--《山海经·海内经》 选自閩禺。--左思《吴都赋》 又如闽中(泛指福建省地);闽江(水名。为福建省第一大河流);闽关(指福建通内地的关隘);闽岭(福建北部的山岭) 五代十国之一 闽mǐn福建省的简称。

:海〈名〉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海 海hǎi ⒈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东~。渤~。地中~。 ⒉大湖或大池的名称青~。洱~。中南~。 ⒊巨大的~盆。~量。夸~口。 ⒋众多的林~。文~。会~。人山人~。 ⒌容量大的器皿~坛。墨~。 ⒍

西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西 方位 西xī ⒈方向,日落的一方,跟"东"相对~方。~部。由东到~。 ⒉泛指欧、美~洋。~餐。~装。

: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黣”(或写作牟”))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黣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武王渡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 来(來)lái ⒈从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对~电传。~到了天安门广场。 ⒉来到,发生~临。雨~了。~了险情。 ⒊〈表〉时间,某段时间以后,今后古~。近~。二十年以~。将~。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绩。 ⒋〈表〉动作(代替另一具体的动词)再~下盘棋。我不行,你~吧!我们去游泳,你~不~? ⒌在动词前,〈表〉要做某事我~帮你。大家都~献计献策。 ⒍在动词后,〈表〉趋向,继续做或曾经做过请进~。拿过~。一路走~。这衣服哪儿买~? ⒎〈表〉粗略估计的数目两米~长。三十~岁。 ⒏助词。在一、二、三等数词后,〈表〉列举获得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领导的关怀支持,二~是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⒐助词。诗歌里用着衬托,配合音节正月里~是新春。 ⒑[来回] ①去了再回来。 ②往返一次。 ⒒[来往] ①来和去。 ②交际。 ⒓[来历]人或事物的由来或经过。 ⒔[来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来着]助词。用于词尾。〈表〉已发生过的事昨天我们在这儿开会~着。 来lài 1.慰劳;劝勉。 2.通"赉"。送给;赐予。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来繁化,加义符彳 ”,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羘》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 复(復) fù ⒈返,回去往~。至今五十年而不~。 ⒉回答,回报~命。~信。报~。~仇。 ⒊还原,使回归恢~。~原。~员军人。 ⒋又,再死灰~燃。冀~得兔,兔不可~得(冀希望)。 ⒌重叠,繁多的,不是单一的~杂。~层。~句。重~。山重水~疑无路。~式立交桥。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