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识君拄杖过桥声

"识君拄杖过桥声"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0:23:45


简介: “识君拄杖过桥声”出自宋代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湖桥》,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jūn zhǔ zhàng guò qiáo shē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处: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湖桥》
内容: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湖桥》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湖桥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译文:
湖桥上红色的栏杆照亮了湖水的明亮,
白葛乌纱拖着履行,人行其间。
桥下龟鱼在傍晚成群结队,数不胜数,
我听到你拄着拐杖过桥的声音。

诗意:
这首诗以湖桥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美丽宜人的景象。朱红色的栏杆映照在明亮的湖水上,白衣飘动的行人在桥上穿行。桥下的湖水中,有许多龟鱼在傍晚时出现,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诗人通过听到拄杖过桥的声音,意味着有一个特殊的人即将经过,进一步增添了诗词的神秘和浪漫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湖桥的景色和氛围,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通过运用色彩和形象描写,诗人将湖桥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红色的栏杆和明亮的湖水形成一种亮丽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白葛乌纱的行人穿梭其间,更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恬淡的氛围。而桥下的龟鱼的描绘则为整幅画面增添了生动和活力。最后,诗人通过听到拄杖过桥的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等待着一个特殊的人的到来,给整首诗词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的意味。

这首诗词简洁明快,形象生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湖桥的美丽景色和富有诗意的氛围,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神秘。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感受细腻的心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ū lán huà zhù zhào hú míng, bái gé wū shā yè lǚ xíng.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qiáo xià guī yú wǎn wú shù, shí jūn zhǔ zhàng guò qiáo shēng.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韵脚: 拼音:shí jūn zhǔ zhàng guò qiáo shēng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譺)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譺)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 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帝清问下民。--《书·吕刑》 克长克君。--《诗·大雅·皇矣》 二十余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得明君。--《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身 君jūn ⒈〈古〉指帝王,诸侯~主。国~。 ⒉封建时代的一种封号春申~。长安~。 ⒊敬词李~。诸~。 ⒋

:拄 (形声。从手,主声。本义支撑) 同本义 修剑拄颐。--《战国策·齐策六》 又如拄颊(以手支颊);拄颐(顶到面颊。形容剑长);拄撑(支撑) 执持;靠 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趿着鞋,走出院外。--《红楼梦》 又如拄杖(执持;支撑着拐杖);拄墙(比喻依靠) 拄zhǔ支撑,用手将棍棒顶在地面或物体上,以支持身体的平衡和活动~手杖。他~着拐棍。

:杖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杖,持也。--《说文》 王左杖黄钺。--《书·牧誓》 杖剑从之。--《汉书·韩信传》 杖斧。--《汉书·武帝纪》 又如杖斧(持斧以为威权);杖楫(持杖);杖斧之臣(掌握兵权的武臣);杖策(执马鞭);杖节(执持旌节) 通仗”。凭倚;依靠 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左传·襄公八年》 近臣已下足杖矣。--《汉书·李寻传》 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仗舟楫。 仗汝扶持。--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杖力(依靠武力);杖仁(依仗仁德);杖任(依靠,信任);杖威 杖zhàng ⒈用手扶着走路的棍子拐~。手~。扶~而行。 ⒉棍棒擀面~。玩刀动~。 ⒊〈古〉刑罚的一种,用棍棒打~责。

:过 古国名 处浇于过,处豷于戈。--《左传·襄公四年》 姓,过国之后 过 (形声。从辵,表示与行走有关,唈声。本义走过,经过)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 过(過)guò ⒈经历,经历某个空间、时间、地点~去。经~。走~。度~。~节。~桥。~河。 ⒉进行某种处理~磅。~滤。~目。 ⒊超越,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胜~。太~分。莫~火。~于激动。刚刚~期。已~半数。 ⒋转移,传递,交往~户。~电。~从。 ⒌错误~失。~错。知~必改。 ⒍用在动词后面。 ①助词。〈表〉曾经或完毕看见~。去~了。曾用~。吃~了。 ②与"来"、"去"连用,〈表〉趋向搬~来。走~去。 ⒎ ⒏ ①花费太多。 ②辜负。 ⒐ ⒑ ⒒ ⒓ ⒔ 过(過)guō姓。 过huò 1.车的盛膏器。 2.通"祸"。灾祸。

:桥 (形声。从木,乔声。本义桥梁) 同本义 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说文》 宁新中更名安阳,初作河桥。--《史记·秦本纪》 洛水桥边春日斜。--刘禹锡《浪淘沙》 长桥卧波。--唐·杜牧《阿房宫赋》 桥边红药。--宋·姜夔《扬州慢》 桥边一带。--《广东军务记》 又如桥阁(傍山架木为路。即栈道,阁道);桥津(桥头。津,水边渡口) 器物上的横杆 奉席如桥衡。--《礼记·曲礼》。注井上桔槔。” 又如鞍桥 木名 桥 架桥,修桥 桥(橋)qiáo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索~。天~。黄河大~。长江大~。立体交叉~。 桥jiāo 1.桔槔。井上汲水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木。 2.通"憍"。骄傲。参见"桥泄"。 桥jiǎo 1.山行用具。《史记·河渠书》"﹝禹﹞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裴髎集解引徐广曰"桥,近遥反。一作檋。檋,直辕车也。"一说即轿。 2. 通"矫"。矫正。 3.通"矫"。伪,虚假。参见"桥言"。 4.通"挢"。翘起;伸出。 5.劲疾。

:声 (形声。从耳,殸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 声(聲)shēng ⒈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波。~音。说话~。金石之~。 ⒉名誉,名望名~。~誉。~价。~望。~威。 ⒊宣称,说出,扬言~称。~明。~张。~罪致讨。~东击西。 ⒋量词大喊三~。 ⒌ 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