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聃非绝灭人

"聃非绝灭人"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4 20:59:56


简介: “聃非绝灭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孔子问礼图》,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ān fēi jué miè ré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处: 《孔子问礼图》
内容:
却莱辨夷夏,隳郈肃君臣。
丘岂生知者,聃非绝灭人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刘克庄
诗人介绍: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翻译:

这首诗词《孔子问礼图》是宋代刘克庄创作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孔子追问礼仪的图谋,
辨析莱和夷夏的差别。
郈城的君臣庄严肃穆,
孔丘岂能生出知者?
聃道并未完全消失。

诗意:
这首诗词以孔子为主题,探讨了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君臣关系的庄严肃穆。孔子追问着关于礼仪的图谋,意味着他对于修养和行为准则的探索和追求。诗中提到了莱和夷夏,莱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族群,夷夏则代表外族和周边国家。通过辨析莱和夷夏的差别,诗人可能暗指孔子对于礼仪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范畴。

诗人以郈城作为背景描绘了君臣的庄严肃穆。郈是一座古代城市,这里的君臣关系被描述得庄重而严肃。然而,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一种思考,即孔丘(指孔子)是否能够培养出真正明理的人才。聃道,指的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聃,他的学说并未完全消失,仍然有一定的存在和影响。这或许是诗人对于孔子所创立的学派和思想传承的思考和质疑。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孔子和礼仪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礼仪和人才培养的思考。诗中使用了对比和疑问的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邃。通过辨析莱和夷夏,诗人探讨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礼仪差异,呈现出一种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智慧视野。同时,通过描述庄严肃穆的郈城,诗人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于培养明理人才的追求。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思考和质疑,诗人在反思孔子的学派是否能够真正培养出明理的人才。这种思考对于当时社会对于儒家学说的影响和传承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整首诗词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思辨,展现了刘克庄对于礼仪和人才培养的深思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儒家思想的关注和探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què lái biàn yí xià, huī hòu sù jūn chén.
却莱辨夷夏,隳郈肃君臣。
qiū qǐ shēng zhī zhě, dān fēi jué miè rén.
丘岂生知者,聃非绝灭人。
韵脚: 拼音:dān fēi jué miè rén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聃 耳长大 聃耳属肩,绮眉覆颧。--宋·苏轼《补禅月罗汉赞》 吐舌的,伸出舌头状 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太平广记》引葛洪《神仙传》 聃 古国名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聃…文之昭也。--《左传》 人名用字。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聃dān 1.耳长而大。旧以为寿征。《说文.耳部》"耼,耳曼也。"段玉裁注"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张舜徽约注"曼有长义。耼训耳曼,谓耳长也,亦即 下垂之意。旧说,耳垂长者寿高。《礼记.曾子问》吾闻诸老耼。郑注云老耼,古寿考者之号也。是其义已。"宋苏轼《补禅月罗汉赞》之二"聃耳属肩,绮眉覆颧。" 后引申为老貌。《隶释.老子铭》"聃然,老旄之貌也。" 2.通"耽"。迷恋。 3.古国名。 4.相传为老子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非〈动〉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 非 fēi ⒈不, 不是,不对,越出,不合理。跟"是"相对~但。~驴~马。谁是谁~。~法行为。是~不乱,则国家治。 ⒉反对,不以为然~议。~笑(讥笑)。 【非难】责怪,指责。 ⒊跟"不"配用,〈表〉必须,一定(有时也没有"不"字)~学不行。~走不可。他~要去。担此重任,~她莫属。 ⒋指非洲。 ⒌ 【非常】 ①特别的,不寻常的~常事件。~常可靠。 ②很,十分~常认真。~常快乐。 非fěi 1.诽谤。

:绝 (会意。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史记》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引申为断,断绝 绝,断也。--《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 绝jué ⒈断,隔断~交。~缘体。 ⒉完,完全,穷尽气~。~无例外。~处逢生。敌人陷入~境。 ⒊极,非常~密。~伦。~妙。~大多数。~无仅有。〈引〉高超,独特~技。~招。 ⒋一定,无论如何~不允许贪赃枉法。 ⒌ ⒍ ①极端,非常~顶的聪明。 ②最高峰泰山~顶。会当凌~顶。 ⒎ ①最,极~对可靠。 ②完全,一定~对办得好。 ③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在相对中有~对。 ④只根据一个条件测算的~对温度。~对高度。 ⒏ ⒐

:灭 (形声。从水,威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灭,尽也。--《说文》 灭,绝也。--《尔雅·释诂》 国之灭亡无日矣。--《礼记·乐记》 家有既亡,国有既灭。--《谷梁传·襄公六年》 以小畜大灭。--《吕氏春秋·情势》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又如灭于绛;一朝而灭; 灭(滅)miè ⒈熄,熄火~ 火。~灯。熄~。 ⒉使不存在~亡。消~。磨~。毁~。 ⒊淹没~顶。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 人rén ⒈能制造工具且能使用工具从事劳动的动物~类。 ⒉指每一个人~手一册。~自为战。 ⒊指别人,他人助~为乐。专门利~。 ⒋指人的品质、表现那个~挺好。 ⒌指人格或面子真丢~。 ⒍指人的身体~不舒服。 ⒎ ⒏ ⒐ ⒑ ⒒ ①关于人员的录用、培养、管理、调配、奖惩等工作~事工作。 ②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事变化。 ③人情事理不懂~事。 ④人的意识不省~事。 ⑤人力所能做的事聊尽~事。 ⒓ ⒔ ⒕ ①人的道德品质~格高尚。 ②人的权利和义务尊重~格。 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