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T 塔灯落淮水

"塔灯落淮水"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02:24:38


简介: “塔灯落淮水”出自宋代范成大的《送江朝宗归括苍》,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ǎ dēng luò huái shuǐ,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
出处: 《送江朝宗归括苍》
内容:
半生三邂逅,相看成老翁。
诗情故崒嵂,袖有天都峰。
江山佳丽地,登临苦匆匆。
塔灯落淮水,寺楼倚霜空。
扩拾著锦囊,抚掌夸穷工。
归辔不可挽,思入孤征鸿。
洞天我昔游,俯仰星一终。
士友叹契阔,吏民念罢癃。
婆娑故将军,白发簿书丛。
足趼虽四方,梦寐烟雨东。
归田有脚力,尚往寻行踪。
期君斩寒藤,伴我搘枯筇。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范成大
诗人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翻译:

诗词《送江朝宗归括苍》是宋代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诗作。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生三邂逅,相看成老翁。
诗情故崒嵂,袖有天都峰。
江山佳丽地,登临苦匆匆。
塔灯落淮水,寺楼倚霜空。
扩拾著锦囊,抚掌夸穷工。
归辔不可挽,思入孤征鸿。
洞天我昔游,俯仰星一终。
士友叹契阔,吏民念罢癃。
婆娑故将军,白发簿书丛。
足趼虽四方,梦寐烟雨东。
归田有脚力,尚往寻行踪。
期君斩寒藤,伴我搘枯筇。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送江朝宗归括苍的情景。诗人回顾了自己半生的经历,三次相遇使他们彼此相知,互相成为老朋友。诗人的情感如山岳般高峻,袖中蕴藏着天都峰的壮丽景色。然而,江山壮丽的地方登临的时间却匆匆而过。塔灯随风落入淮水中,寺楼依靠着寒霜空旷。诗人扩张着他的锦囊,自豪地夸耀自己的贫穷工作。归程不可挽留,思绪伴随着彷徨的孤鸿飞去。诗人曾游历过许多令人向往的地方,仰望星空,但最终还是回到现实。士人和朋友都叹息因为离别而产生的隔阂,百姓们则怀念着离别的苦痛。诗中还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将军,他在书籍的丛林中度过晚年。尽管行走于四方,但仍然梦寐着东方的烟雨。诗人希望回到乡村去,寻找过去的足迹。他期待江朝宗能斩断寒藤,与他一同寻找枯筇。

赏析:
这首诗词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送别江朝宗的情景,并融入了对生活、人情和岁月流转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如袖有天都峰、塔灯落淮水、寺楼倚霜空等,展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岁月的荏苒。诗人通过对自己和朋友的描绘,抒发了离别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和乡村田园的向往,希望能够回到乡村寻找过去的足迹,并寄望江朝宗与他一同追寻枯筇,象征着对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之感为中心,展现了离别、友谊、人生和理想的主题。范成大的诗作通常具有豪放的气势和独特的意境,他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出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人生的哲理。《送江朝宗归括苍》也是他作品中的一首佳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作者内心的世界,并引发对生活、友谊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bàn shēng sān xiè hòu, xiāng kàn chéng lǎo wēng.
半生三邂逅,相看成老翁。
shī qíng gù zú lǜ, xiù yǒu tiān dū fēng.
诗情故崒嵂,袖有天都峰。
jiāng shān jiā lì dì, dēng lín kǔ cōng cōng.
江山佳丽地,登临苦匆匆。
tǎ dēng luò huái shuǐ, sì lóu yǐ shuāng kōng.
塔灯落淮水,寺楼倚霜空。
kuò shí zhe jǐn náng, fǔ zhǎng kuā qióng gōng.
扩拾著锦囊,抚掌夸穷工。
guī pèi bù kě wǎn, sī rù gū zhēng hóng.
归辔不可挽,思入孤征鸿。
dòng tiān wǒ xī yóu, fǔ yǎng xīng yī zhōng.
洞天我昔游,俯仰星一终。
shì yǒu tàn qì kuò, lì mín niàn bà lóng.
士友叹契阔,吏民念罢癃。
pó suō gù jiāng jūn, bái fà bù shū cóng.
婆娑故将军,白发簿书丛。
zú jiǎn suī sì fāng, mèng mèi yān yǔ dōng.
足趼虽四方,梦寐烟雨东。
guī tián yǒu jiǎo lì, shàng wǎng xún xíng zōng.
归田有脚力,尚往寻行踪。
qī jūn zhǎn hán téng, bàn wǒ zhī kū qióng.
期君斩寒藤,伴我搘枯筇。
韵脚: 拼音:tǎ dēng luò huái shuǐ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塔〈名〉 (形声。从土,莈声。本义佛塔,亦作浮屠”) 同本义。晋、宋译经时始造塔”字。塔为形高而顶尖的佛教建筑物,多为五层七级,也有高至十三级的,初为藏佛骨(舍利子)的地方,后世也藏经于其中,俗称宝塔 pagoda]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又如塔庙(寺庙);塔院(建有佛塔的院子);塔铃(佛塔上的风铃);塔头(佛塔顶部);宝塔;佛塔 形状像塔的建筑物 分馏柱或塔 佛堂 塔tǎ ⒈佛教特有的一种尖顶高耸建筑物大雁~在西安市。奎光~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⒉形状像塔的设备或建筑物水~。灯~。纪念~。 ⒊ ⒋ 塔da 1.见"圪塔"。

:灯 (形声。从火,登声。本写作 镫”。本义置烛用以照明的器具。镫”在古代还作盛熟食的器具”解。隶变以后,作照明器具用的写作燈”,而镫”多作马鞍两旁的铁脚 踏讲) 同本义。亦指通电发光的照明器具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器具 月夜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又如油灯;电灯;日光灯;信号灯;探照灯;灯法(使用灯烛所作的幻术) 彩灯。特指元宵节挂的彩灯 灯 dēng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器具电~、探照~、无影~。 【灯蛾扑火】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又作飞蛾扑火、飞蛾赴火、飞蛾投火。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奢侈腐化的生活。又作酒绿灯红。 【灯谜】我国传统的文娱活动,把写有谜语的纸条贴在灯上(或贴在墙上、贴挂在绳子上)供人猜。 【灯心绒】比一般布厚实的棉织品,布面上有像灯心草一样的绒条。心又作芯。又称条绒。 【灯芯绒】参见【灯心绒】。 【灯语】通讯方法之一,在夜间用灯光明灭间歇的长短显示出不同的信号。

:落〈动〉luo (形声。从苃,洛声。本义叶落,花落) 同本义 落,凡草曰零,木曰落。--《说文》 草木黄落。--《礼记·月令》 及荣华之未落兮。--《楚辞·离骚》 唯草木之零落兮。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人闲桂花落。--唐·王维《鸟鸣涧》 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叶落树下。--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纷堕如落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落红(落花);落花媒人(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撮合人);落英缤纷(落地零乱的样子);落木(落叶);落花时节(指暮春季节) 脱离;脱身 落lào ⒈某些口头用语,如~枕、~坑等。 落là ⒈丢下,遗漏丢三~四。这里~了两个字。 落luò ⒈掉下,下降~下。~雨。花~。降~。也指掉下的~叶。~花。 ⒉衰败,飘零没~。沦~。 ⒊遗留在后面~后。~队。 ⒋归属把任务~在他身上。 ⒌得到~得。~个好名声。 ⒍停留,留下~脚。~户。不~痕迹。 ⒎聚居或停留的地方村~。下~。 ⒏写下~款。~账。 ⒐建筑物完工~成。 ⒑ ①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所结合成的集体。 ②我国史书上多指少数民族。 ⒒ ⒓ ⒔ ⒕ ⒖ ⒗ 落luō 1.见"大大落落"。

:淮〈名〉 (形声。从水,隹声。本义水名。也称淮河) 同本义 淮,淮水也。--《说文》。朱骏声曰出今河南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经安微至江苏清河县合于河,经安东县至云梯关入海。”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其浸淮泗。--《周礼·职方式》 淮左名都。--宋·姜夔《扬州慢》 又如淮洪(淮河与洪河,一说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谈);淮军(李鸿章在安徽一带组织的军队);淮南耆阳(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淮 犊 大 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 淮huái淮河,我国大河之一。源出河南省,流经安徽省,到江苏省入洪泽湖。全长约1000公里。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 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shuǐ ⒈一种无色无味无臭而透明的液体,它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节约用~∪开~。 ⒉河流汉~。湘~。 ⒊江、河、湖、海洋等的通称隔~相望。~路运输。 ⒋泛指汁液药~。汽~。菊花~。 ⒌指用水洗的次数这衣服已洗过两~。 ⒍旧时指银子的成色,后来转指补贴、汇费贴~。汇~。 ⒎ ⒏ ①静水的平面。 ②达到的程度学识~平。 ⒐ ①以海平面为基点,对地面高低的测定标准。 ②对事物要求的标准。 ⒑ 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