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泚颡徒吞声

"泚颡徒吞声"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4:28:19


简介: “泚颡徒吞声”出自宋代吴思齐的《拟古》,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ǐ sǎng tú tūn shē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出处: 《拟古》
内容:
平原一遗老,九重未知名。
临危观劲节,相视胆为惊。
折陊犹举手,籲天闽无成。
九陨期报国,万古犹光晶。
亦有布衣人,烈烈死弥贞。
回风惜往日,辉映岂独清。
滔滔肉食辈,泚颡徒吞声
我闻同志士,野祭激高情。
配享遗斯人,忧心每如酲。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吴思齐
诗人介绍: (1238—1301)婺州永康人,字子善,号全归。受学外祖陈亮。由任子入官。调嘉兴丞。忤贾似道,隐居浦阳。宋亡不仕。学者争师事之。有《左氏传阙疑》、《全归集》等。
翻译:

《拟古》是一首宋代时期的诗词,作者是吴思齐。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提到了一个平凡的老人,他虽然没有名望,但在危难时刻仍然保持了坚韧的品质,这让他引起了他人的敬畏。即使老人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但他的精神依然闪耀,被铭记万古。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普通的人,他们为了正义而献身,死后也保持了坚贞不屈。回首往事,他们的光芒依然照亮着世界。然而,虚伪的肉食者,却只顾自己的欲望,对正义袖手旁观。诗人听闻志士们的牺牲,心情慨叹,他希望能够为这些英雄祭奠,但他的忧虑却无法消散。

这首诗词通过对一个平凡老人和英雄志士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正直和正义的赞美与思考。尽管普通人可能默默无闻,但只要坚守正道,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展现出坚韧的品质。而真正的英雄志士则为了追求正义而献身,即使死后依然能够永远闪耀光芒。

这首诗词通过反思过去,展示了人们对于正义的向往和对于虚伪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为英雄志士祭奠的愿望和忧虑。整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于正直和正义的崇敬,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忧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píng yuán yī yí lǎo, jiǔ zhòng wèi zhī míng.
平原一遗老,九重未知名。
lín wēi guān jìn jié, xiāng shì dǎn wèi jīng.
临危观劲节,相视胆为惊。
zhé duò yóu jǔ shǒu, yù tiān mǐn wú chéng.
折陊犹举手,籲天闽无成。
jiǔ yǔn qī bào guó, wàn gǔ yóu guāng jīng.
九陨期报国,万古犹光晶。
yì yǒu bù yī rén, liè liè sǐ mí zhēn.
亦有布衣人,烈烈死弥贞。
huí fēng xī wǎng rì, huī yìng qǐ dú qīng.
回风惜往日,辉映岂独清。
tāo tāo ròu shí bèi, cǐ sǎng tú tūn shēng.
滔滔肉食辈,泚颡徒吞声。
wǒ wén tóng zhì shì, yě jì jī gāo qíng.
我闻同志士,野祭激高情。
pèi xiǎng yí sī rén, yōu xīn měi rú chéng.
配享遗斯人,忧心每如酲。
韵脚: 拼音:cǐ sǎng tú tūn shēng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泚 (形声。从水,此声。本义清澈的样子) 同本义 泚,清也。--《说文》 又如清泚(清澈) 通玼”。鲜明的样子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诗·邶风·新台》 术假金洞光,景逾瑶台泚。--宋·赵汝谈《翠蛟亭和巩栗斋韵》 泚 冒汗 其颡有颡。--《孟子》 又如泚泚(汗出貌);泚颊(汗流脸颊);泚颜(犹汗颜) 用笔蘸墨 泚cǐ 1.鲜明貌。 2.冒汗;汗出貌。 3.清澈。 4.指清水。 5.渍,蘸。 6.指涂抹。 7.方言。指因风的作用而水分蒸发。 泚zǐ 1.古水名。

:颡 额头 颡,额也。从页,桑声。--《说文》 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方計》 可使过颡。--《孟子》 河目龙颡。--《孔子家语·困誓》 靥辅在颊则好,在颡则丑。--刘安《淮南子》 又如颡骨(额骨);颡泚(额上汗淋淋。借指心中惶惶不安);颡汗(额头上冒汗) 头 修鳞脱远枝,巨颡拆老拳。--唐·杜甫《义鹘》 喉咙;嗓子 颡 稽颡”的省称,即叩头、磕头 拜稽颡。--《仪礼·士丧礼》。注 颡sǎng额。俗称"脑门子"。

:徒〈动〉 (形声。从辵,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徒,步行也。--《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元年》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 徒tú ⒈步行~行。~步。〈引〉步兵帥~以往(帅率领)。 ⒉空,白白地~手。~劳。马齿~增。 ⒊只,仅仅~托空言。家~四壁。 ⒋跟师傅学习的人学~。尊师爱~。 ⒌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党。信~。教~。 ⒍人(多指坏人)聚~。赌~。暴~。 ⒎刑罚无期~刑。有期~刑。

:吞〈动〉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 鳝鱼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 吞tūn ⒈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咽下去~咽。~下去。囫囵~枣。 ⒉兼并,侵占~灭。并~。侵~。 ⒊忍受,不发作忍气~声。 ⒋ 吞tiān 1.姓。

:声 (形声。从耳,殸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 声(聲)shēng ⒈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波。~音。说话~。金石之~。 ⒉名誉,名望名~。~誉。~价。~望。~威。 ⒊宣称,说出,扬言~称。~明。~张。~罪致讨。~东击西。 ⒋量词大喊三~。 ⒌ 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