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G 弓旌已陈迹

"弓旌已陈迹"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4-30 01:16:00


简介: “弓旌已陈迹”出自宋代郑寅的《夹漈草堂》,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ōng jīng yǐ chén jī,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夹漈草堂》
内容:
地隔一区石,山高两漈深。
弓旌已陈迹,泉石高余音。
若不登兹境,何由见古心。
遗编湮没久,思与共追寻。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郑寅
诗人介绍: (?—1237)兴化军莆田人,字子敬,一作承敬。郑侨子。以父任补官。累知吉州。召对言济王冤状,忤权臣,被黜。理宗端平初,入为左司郎中,兼权枢密副都承旨。又请为济王立庙,且言三边无备,宿患未除,宜正纲纪,抑侥幸,裁滥赏,汰冗兵,以张国势。出知漳州,进直宝章阁卒。有《包蒙》、《中兴纶言集》。
翻译:

诗词:《夹漈草堂》
朝代:宋代
作者:郑寅

夹漈草堂,地隔一区石,
山高两漈深。
弓旌已陈迹,泉石高余音。
若不登兹境,何由见古心。
遗编湮没久,思与共追寻。

中文译文:
夹漈草堂,地隔一区石,
山高两漈深。
弓旌已陈迹,泉石高余音。
若不登上这个地方,怎么能够领悟到古人的心境。
古老的编纂已经消失很久,思想与我一同追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郑寅的作品,描述了一座位于夹漈地区的草堂。夹漈是地名,指的是两个石头之间的缝隙。诗中的草堂位于这个地方,周围有高山和深谷。诗人提到了过去曾经存在的弓旌的痕迹和泉水的悠长回响,暗示着这个地方曾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如果不亲自登上这个地方,就无法体验到古人的心境和情感。诗人表达了对古人遗留文献的思念,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探索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夹漈地区的景色和草堂的存在,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诗人认为只有亲身体验和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独特氛围,才能够真正理解古人的心境和情感。诗中的"遗编"指的是古人编纂的文献和著作,这些珍贵的遗产已经湮没了很久,但诗人仍然怀着对它们的思念,与它们一同追寻和探索。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遗产的思念之情。通过对特定地点的描绘和对古人心境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传统价值和智慧的敬重,并倡导人们亲身体验、追寻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dì gé yī qū shí, shān gāo liǎng jì shēn.
地隔一区石,山高两漈深。
gōng jīng yǐ chén jī, quán shí gāo yú yīn.
弓旌已陈迹,泉石高余音。
ruò bù dēng zī jìng, hé yóu jiàn gǔ xīn.
若不登兹境,何由见古心。
yí biān yān mò jiǔ, sī yǔ gòng zhuī xún.
遗编湮没久,思与共追寻。
韵脚: 拼音:gōng jīng yǐ chén jī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 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弓,兵也,所以发矢。--《说文》 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正字通》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韩非子·扬权》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贾谊《过秦论》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车 弓gōng ⒈弯曲~腰。~背。 ⒉射箭或发弹丸的器具强~硬弩。手握弹~。 ⒊像弓的用具或部件琴~子。弹花~。 ⒋旧时丈量地亩的用具与计量单位。一~约为五市尺,二百四十平方~为一亩。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古代旗的总称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 旌jīng ⒈〈古〉用五色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子建~提鼓。又是旗子的通称~旗招展。 ⒉表扬以~其美(美美德)。 ⒊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不已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 已yǐ ⒈止,完毕,罢了争论不~。死而后~。如此而~。 ⒉副词。〈表〉过去,动作完成~经。~然。~过时。事~办妥。 ⒊不久,后来~忽不见。~而悔之。 ⒋副词。太,过分~颇。不为~甚。 ⒌〈古〉通"以"。〈表〉地位、方向、时间、数量等的界限~上。大桥~东。五年~后。三十~内。

:陈 (形声。从阜,从木,申声。本义地名。古宛丘地,春秋时陈国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引申为姓氏) 古国名 陈,宛丘,舜后妫(畧??))满之所封。--《说文》 陈,颛顼之族也。--《左传·昭公八年》 陈朝 战阵;行列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史记·李将军列传》 姓 陈 陈设,陈列 陈,列也。--《广雅》 陈,布也。--《玉篇》 展

:迹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急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纪声响)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 迹(踖、蹟)jì ⒈脚印留有足~。寻觅踪~。〈引〉留下的印子,或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多指建筑或器物)痕~。保存遗~。保护古~。 ⒉重要的,奇特的事情事~。奇~。 ⒊ 迹jī 1.脚印;足迹。 2.痕迹。 3.指手迹。 4.形迹;行动。 5.业绩;事迹。 6.追踪;追寻。 7.至;蹈。 8.遵循;仿效。 9.考核;推究。 10.量词。相当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