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C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草萤有耀终非火"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30 17:31:57


简介: “草萤有耀终非火”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 并序》,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ǎo yíng yǒu yào zhōng fēi huǒ,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出处: 《放言五首 并序》
内容: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
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
唯李颀有云:“
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斯句近
之矣。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
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真玉烧三日不热。
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贫贱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朝代: 唐代
分类: 哲理
诗人: 白居易
诗人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翻译: 当初:一作当时。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为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明珠。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谚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能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赵庆培)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张燕瑾)
读音: yuán jiǔ zài jiāng líng shí, yǒu fàng yán cháng jù shī wǔ shǒu, yùn gāo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
ér tǐ lǜ, yì gǔ ér cí xīn.
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yǔ měi yǒng zhī, shén jué yǒu wèi,
予每咏之,甚觉有味,
suī qián bèi shēn yú shī zhě, wèi yǒu cǐ zuò.
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
wéi lǐ qí yǒu yún:"
唯李颀有云:“
jì shuǐ zhì qīng hé zì zhuó, zhōu gōng dà shèng jiē yú kuáng.
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 sī jù jìn
”斯句近
zhī yǐ.
之矣。
yǔ chū zuǒ xún yáng, wèi jiè suǒ rèn, zhōu zhōng duō xiá, jiāng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
shàng dú yín, yīn zhuì wǔ piān, yǐ xù qí yì ěr.
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cháo zhēn mù wěi hé rén biàn? gǔ wǎng jīn lái dǐ shì wú?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dàn ài zāng shēng néng zhà shèng, kě zhī níng zǐ jiě yáng yú?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cǎo yíng yǒu yào zhōng fēi huǒ, hé lù suī tuán qǐ shì zhū?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bù qǔ fán chái jiān zhào chéng, kě lián guāng cǎi yì hé shū?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shì tú yǐ fú dōu wú dìng, chén wǎng qiān chán zú wèi xiū.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huò fú huí huán chē zhuǎn gǔ, róng kū fǎn fù shǒu cáng gōu.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guī líng wèi miǎn kū cháng huàn, mǎ shī yīng wú zhé zú yōu.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bù xìn jūn kàn yì qí zhě, shū yíng xū dài jú zhōng tóu.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zèng jūn yī fǎ jué hú yí, bù yòng zuān guī yǔ zhù shī.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shì yù yào shāo sān rì mǎn, biàn cái xū dài qī nián qī.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zhēn yù shāo sān rì bù rè.
[真玉烧三日不热。
yù zhāng mù shēng qī nián ér hòu zhī.
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
zhōu gōng kǒng jù liú yán hòu, wáng mǎng qiān gōng wèi cuàn shí.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xiàng shǐ dāng chū shēn biàn sǐ, yī shēng zhēn wěi fù shéi zhī?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shuí jiā dì zhái chéng hái pò? hé chǔ qīn bīn kū fù gē?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zuó rì wū tóu kān zhì shǒu, jīn zhāo mén wài hǎo zhāng luó.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běi máng wèi shěng liú xián dì, dōng hǎi hé zēng yǒu dìng bō.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mò xiào pín jiàn kuā fù guì, gòng chéng kū gǔ liǎng rú hé.
莫笑贫贱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tài shān bú yào qī háo mò, yán zi wú xīn xiàn lǎo péng.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sōng shù qiān nián zhōng shì xiǔ, jǐn huā yī rì zì wèi róng.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hé xū liàn shì cháng yōu sǐ, yì mò xián shēn màn yàn shēng.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shēng qù sǐ lái dōu shì huàn, huàn rén āi yuè xì hé qíng?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韵脚: 拼音:cǎo yíng yǒu yào zhōng fēi huǒ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哿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草 (形声。从苃,早声。小篆苃,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 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苃,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

:萤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萤火虫 萤,萤火。--《广韵》 萤火獜也。--《广雅》 腐草为萤。--《礼记·月令·季夏》。注萤,飞虫营火也。”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诗 又如萤焰(萤火虫发出的亮光);萤光(萤火虫发出的光);萤点(指萤火虫);萤案(用萤光照明,以诵读诗书);萤烛(萤光与烛光。比喻微光、微力) 比喻微弱的亮光 长河晴散雾,列宿曙分萤。--唐·韩愈《和崔舍人·咏月》 又如萤灯(喻灯光微弱如萤火);萤囊(晋车胤家贫,夏夜读书,以囊盛萤火照明) 萤(螢)yíng

:有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 有yǒu ⒈跟"无"相对。 ①〈表〉所属她~部录像机。 ②〈表〉存在~见解。~希望。~花~草。 ③〈表〉发生和出现他~伤了。情况~了变化。 ④〈表〉估量或比较这只鸡~五斤多。他~你那样高了。 ⑤〈表〉大或多~把年纪。富~成效。~的是(多得很)。 ⒉用于某些动词前面。〈表〉客气~请。~坐。~劳。 ⒊占据占~。孙权据~江东。 ⒋跟"某"、"某些"相近或指一部分~一时期。~人不同意。~的(有些)地方工作未做好。 ⒌〈古〉汉语词头,作助词(无义)~夏。~周。 ⒍ ⒎ ⒏ ⒐ ⒑ ①有条件的,有边际的,可以穷尽的~限公司。 ②不多的,有一定限度的。 ⒒ 有yòu同"又"。还有,再加上三十~六。

耀 :耀 (形声。从光,翟声。本义照耀) 同本义 耀,照也。--《说文》 焜燿寡人之望。--《左传·昭公三年》 以淳耀燿大。--《国语·郑语》 星耀而玄运。--《淮南子·览冥》 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左传》 又如耀目晶光(光彩夺目);耀夜(萤火虫的别名);耀芒(光芒照射);耀采(光彩照耀);耀亮(照亮);耀燿(光辉照耀) 晃眼 炫耀 耀明于子。--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夸耀;耀师(显示军队的威力;光荣出师);耀名(炫示虚名) 显示;显耀 耀灵。--《后 耀(燿)yào ⒈光线照射阳光照~。格外~眼。〈引〉光明增~。 ⒉显示,显扬夸~。炫~。~武扬威£(大)谋~其奇(奇神奇)。 ⒊光荣荣~。 耀shuò 1.销熔。 耀shào 1.细长。

:终 (形声。从糸,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终,絿丝也。--《说文》 旋终在项。--《睡虎地秦墓竹简》 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天禄永终。--《论语》 君子以永终知敝。--《易·象下传》。虞注坤为永终。” 终朝三拕之。--《易·讼》 庶人终食。--《国语·周语》 妇怨无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终继五国迁灭。--宋·苏洵《六国 终zhōng ⒈末了,完了,结束,跟"始"相对~了。~点。~止。剧~。〈引〉死,生命完结寿~。 ⒉毕竟,到底~归。~于。~究。~见成效。 ⒊尽,全,从开始到末了~日。~年。~生(~身)。 ⒋ ⒌ ①久远,永远。 ②经常。 ③往昔,自古以来。

:非〈动〉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 非 fēi ⒈不, 不是,不对,越出,不合理。跟"是"相对~但。~驴~马。谁是谁~。~法行为。是~不乱,则国家治。 ⒉反对,不以为然~议。~笑(讥笑)。 【非难】责怪,指责。 ⒊跟"不"配用,〈表〉必须,一定(有时也没有"不"字)~学不行。~走不可。他~要去。担此重任,~她莫属。 ⒋指非洲。 ⒌ 【非常】 ①特别的,不寻常的~常事件。~常可靠。 ②很,十分~常认真。~常快乐。 非fěi 1.诽谤。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又如火链( 火huǒ ⒈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烈~熊熊。若~灼人。〈喻〉紧急~速增援。十万~急。 ⒉焚烧~攻。〈喻〉急躁,发怒~气大。他冒~了。莫发~嘛。 ⒊红色~鸡。 ⒋同"伙"~伴。 ⒌兴隆生意~起来了。 ⒍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上~了。要败~。 ⒎五行之一金木水~土。 ⒏〈古〉兵制,十人为"一火"。 ⒐枪炮弹药军~库。开~炮轰。 ⒑ ⒒ ⒓ ①作战时双方枪炮子弹交接的地带。〈喻〉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 ②电路中输送电的电源线。 ⒔ ⒕ 火huō 1.方言。缺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