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Q 七袠徧河沙

"七袠徧河沙"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3 00:07:56


简介: “七袠徧河沙”出自宋代范成大的《衡嶽寺僧刺血法華經贊》,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ī zhì biàn hé shā,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出处: 《衡嶽寺僧刺血法華經贊》
内容:
佛手真法身,晃耀紫金色。
散滿十方界,聚为七袠书。
七袠徧河沙,震誦説妙法。
非聚亦非散,是則法眼觀。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范成大
诗人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翻译:

《衡嶽寺僧刺血法華經贊》是范成大所作,出自宋代。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佛手真法身,晃耀紫金色。
散满十方界,聚为七袠书。
七袠遍河沙,震诵说妙法。
非聚亦非散,是则法眼观。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法华经的崇高与神奇。佛手被视为真正的法身,散发出紫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十方世界。佛经被分为七卷书,这七卷书遍布河沙,僧侣们振奋精神地诵读和解说着这妙法。这种法华经既不是聚集也不是散落,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法眼得以观照。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精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法的称颂和赞美。其中的"佛手真法身,晃耀紫金色"形象地描绘了佛法的崇高和神秘,紫金色的光芒使人感受到其无比的庄严和力量。"散满十方界,聚为七袠书"描述了法华经的广泛传播和内容的丰富,七袠书遍布河沙,显示了佛法的无边无际。"震诵说妙法"表达了僧侣们对佛法的虔诚和热情,他们用心诵读和解说佛经中的妙法。最后一句"非聚亦非散,是则法眼观"表达了佛法的特殊性,它既不是聚集在一处,也不是散落在各处,而是通过佛法的实践,使人的法眼得以观照,领悟佛法的智慧。

整首诗词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佛法的庄严与神奇,既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赞美,也启发人们对佛法的思考和领悟。范成大通过这首诗词传递了佛教的精神和价值观,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推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fó shǒu zhēn fǎ shēn, huǎng yào zǐ jīn sè.
佛手真法身,晃耀紫金色。
sàn mǎn shí fāng jiè, jù wèi qī zhì shū.
散滿十方界,聚为七袠书。
qī zhì biàn hé shā, zhèn sòng shuō miào fǎ.
七袠徧河沙,震誦説妙法。
fēi jù yì fēi sàn, shì zé fǎ yǎn guān.
非聚亦非散,是則法眼觀。
韵脚: 拼音:qī zhì biàn hé shā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七〈数〉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说文》 其数七。--《礼记·月令》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汉书·律历志》 七主星。--《大戴礼记·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济》。虞注震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礼·考工记》 有子七人。--《诗·邶风·凯风》 又如七宝(佛经上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璃、珍珠、玫瑰);七出(旧指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淫泆报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寿);七雄(指战 国时秦、韩、魏 七qī数目字~天。~擒~纵。~~事变。

:袠zhì 1.书套,书函。书一函亦称一袠。 2.卷册,函册。 3.小囊。 4.引申为束缚﹑包裹。 5.通"秩"。十年为一袠。 6.通"秩"。程序,次第。

:徧 (形声。本义走遍) 同本义 徧,徧也。--《说文》 徧于群神。--《虞书》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宋·沈括《梦溪笔谈》 遍衙门告不成。--《陈州粜米》 遍 泛指普遍 室人交徧摧我。--《诗·邶风·北门》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满山遍野;遍窥(周览,尽见);遍体(浑身,全身) 遍 从头到尾经历一次 遍布 通讯网遍布全国 遍地 徧biàn 1.普遍;全部。 2.谓遍及。 3.量词。表示动作从头到尾完成的次数。 4.量词。唐宋时称乐曲的结构单位。今存词调犹可见其遗迹,如《哨徧》﹑《泛清波摘徧》 。 徧piān 1.偏私。 2.辅助;辅佐。参见"徧手钱"﹑"徧师"。

:河〈名〉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说文》 导河积石。--《书·禹贡》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慎行论》 又如河堧(黄河河边之地);河湟(黄河与湟水);河朔(泛指黄河北岸的地方);河洛(黄河与洛水);河堑(黄河沿岸的壕沟) 河流的通称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韩信钓河曲。--《后汉书·郦炎传》 散作满河星。╠ 河hé ⒈水道的通称~流。运~。 ⒉特指黄河~西。~套。江(长江)淮~汉(汉汉水)。 ⒊ ⒋ ⒌

:沙〈名〉 (会意。从水,从少。《说文》水少沙见。”金文字形,左边是水,右边少”象沙粒形。本义极细碎的石粒) 同本义 沙,水中散石也。--《说文》。字亦作砂。 于沙。--《易·需》。荀注水中之刚。故曰沙。” 剽土之次曰五沙。五沙之状,粟焉。如屑尘厉。--《管子·地员》 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北山经》 红壁丹沙。--《楚辞·招魂》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李白《古风》 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又如沙芦(泥沙里的芦苇);沙砾(细沙和碎石。也作砂砾);沙坛(沙祭坛);沙路;沙堤; 沙shā ⒈沙子,砂子,极细碎的石粒~石。~滩。泥~子。 ⒉像~子的~糖。~布§豆~。 ⒊声音发哑(不清脆、不响亮)~哑。~声。 沙shà淘汰,使清除~汰。将豆里的石子~掉。 沙suō 1.通"娑"。婆娑。谓盘旋飞舞。 2.通"挲"。摩挲。谓以手搓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