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桤木三年已足烧

"桤木三年已足烧"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4 00:44:15


简介: “桤木三年已足烧”出自宋代苏轼的《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ī mù sān nián yǐ zú shāo,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
内容:
拾遗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西郊路。
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杜。
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
芋魁径尺谁能尽,桤木三年已足烧
百岁风狂定何有,羡君今作峨眉叟。
纵未家生执戟郎,也应世出埋轮守。
莫欺老病未归身,玉局他年第几人。
会待子猷清兴发,还须雪夜去寻君。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拾遗被酒行歌处,
野梅官柳西郊路。
闻道华阳版籍中,
至今尚有城南杜。
我欲归寻万里桥,
水花风叶暮萧萧。
芋魁径尺谁能尽,
桤木三年已足烧。
百岁风狂定何有,
羡君今作峨眉叟。
纵未家生执戟郎,
也应世出埋轮守。
莫欺老病未归身,
玉局他年第几人。
会待子猷清兴发,
还须雪夜去寻君。

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送别戴蒙赴成都,担任玉局观将的场景。诗人在行酒送别的时候,经过西郊的野梅和官柳,听说华阳版籍中还收录着他的作品,然后提到成都城南的杜牧依然流传在世。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去寻找万里桥的愿望,但是水面上的波浪和树叶在暮色中沙沙作响。诗中还提到了芋魁(一种植物)的茎径已经有尺许高,桤木已经燃烧了三年。诗人感叹百岁之人的豪情已经消失,羡慕戴蒙现在过着宁静的生活。即使自己没有出人头地,也应该在世俗生活中守护自己的责任。最后诗人告诫别人不要嘲笑老病未归的他,未来成为玉局的人将会是第几个呢?诗人期待着子猷清兴的到来,还需要在雪夜中去寻找戴蒙。

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对戴蒙的羡慕之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中的景物描写简洁而富有意境,西郊的野梅和官柳、万里桥、水花风叶的描绘都带有一种凄凉的意蕴。诗人以此来烘托自己内心的孤寂和迷茫。他通过描述芋魁和桤木的生长和燃烧,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别人不要轻视老病未归的他,同时表达了对戴蒙的羡慕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苏轼的独特才情和对现实的洞察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hí yí bèi jiǔ xíng gē chù, yě méi guān liǔ xī jiāo lù.
拾遗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西郊路。
wén dào huá yáng bǎn jí zhōng, zhì jīn shàng yǒu chéng nán dù.
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杜。
wǒ yù guī xún wàn lǐ qiáo, shuǐ huā fēng yè mù xiāo xiāo.
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
yù kuí jìng chǐ shuí néng jǐn, qī mù sān nián yǐ zú shāo.
芋魁径尺谁能尽,桤木三年已足烧。
bǎi suì fēng kuáng dìng hé yǒu, xiàn jūn jīn zuò é méi sǒu.
百岁风狂定何有,羡君今作峨眉叟。
zòng wèi jiā shēng zhí jǐ láng, yě yīng shì chū mái lún shǒu.
纵未家生执戟郎,也应世出埋轮守。
mò qī lǎo bìng wèi guī shēn, yù jú tā nián dì jǐ rén.
莫欺老病未归身,玉局他年第几人。
huì dài zi yóu qīng xīng fā, hái xū xuě yè qù xún jūn.
会待子猷清兴发,还须雪夜去寻君。
韵脚: 拼音:qī mù sān nián yǐ zú shāo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二萧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桤 桤树 桤(榿)qī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魏学洢《核舟 木mù ⒈树栽植树~。封山育林,禁止伐~。 ⒉指木料,砍下的成材的树~头。~材。 ⒊用木料制成的~器家具。~牛流马。 ⒋质朴,朴实此人~实。 ⒌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嘴唇发~。 ⒍棺材寿~。行将就~。 ⒎五行(金~水火土)之一。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秊,谷熟也。--《说文》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诗·周颂·丰年》 有年。--《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书·多士》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 年(秊)nián ⒈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因为有余数,所以公历规定, 平年三百六十五天, 闰年三百六十六天。 ⒉岁数~龄。~纪。也指按年龄划分的阶段青~。壮~。老~。 ⒊时期乾隆~间。清朝末~。 ⒋年节,有关年节的过~。新~。~画。~糕。 ⒌庄稼收成情况~景。~成。丰~。 ⒍ ⒎ ⒏ ①一年一晃就是两个~头儿。 ②时代旧社会那~头儿,穷人够苦呀。 ③年景这个~头儿好,大丰收。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不已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 已yǐ ⒈止,完毕,罢了争论不~。死而后~。如此而~。 ⒉副词。〈表〉过去,动作完成~经。~然。~过时。事~办妥。 ⒊不久,后来~忽不见。~而悔之。 ⒋副词。太,过分~颇。不为~甚。 ⒌〈古〉通"以"。〈表〉地位、方向、时间、数量等的界限~上。大桥~东。五年~后。三十~内。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足zú ⒈脚~迹。手舞~蹈。 ⒉满,够量,充分满~。~够。充~。富~。 ⒊补上补~。以昼~夜。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可完成。 ⒌尽情地,尽量地他们~玩了半天。 ⒍值得不~为奇。微不~道。 ⒎够得上这本书~有八万字。 ⒏ 足jù 1.(今读zú)补足;凑满。 2.拥,增益。参见"足本"。 3.过分。参见"足恭"。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烧,爇也。--《说文》 雏烧。--《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 齐之北泽烧火。--《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白居易《卖炭翁》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资治通鉴》 又如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烧焚祭品);烧丹炼汞(道家用朱砂水银等物炼成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烧糊了卷子(喻外貌丑陋);烧埋钱(烧化埋葬死人的费用);烧冷灶 (敷衍不得时的人);烧利市(商人在开始营业时烧纸祭献福神);烧琴煮鹤(比喻糟蹋美 烧(燒)shāo ⒈使物体着火~ 火。燃~。 ⒉用热能使物体受热起变化~瓦。~饭。~汤。 ⒊烹饪方法之一炒煎~炸。蘑芋~鸭子。 ⒋发热,体温升高发~。高~。~退了。 ⒌用肥过多,致使植物枯萎、死亡~了秧蔸。 烧shào 1.放火烧野草以肥田。 2.泛指野火。 3.指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