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M 谬忝承明愧昔年

"谬忝承明愧昔年"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18:00:37


简介: “谬忝承明愧昔年”出自宋代苏轼的《秋兴三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iù tiǎn chéng míng kuì xī niá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秋兴三首》
内容:
故里依然一梦前,相携重上钓鱼船。
尝陪大幙全陈迹,谬忝承明愧昔年
报国无成空白首,退耕何处有名田。
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秋兴三首》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失意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故里依然一梦前,
相携重上钓鱼船。
尝陪大幙全陈迹,
谬忝承明愧昔年。
报国无成空白首,
退耕何处有名田。
黄鸡白酒云山约,
此计当时已浩然。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他回顾了过去的时光,再次踏上了曾经一起垂钓的船只。他回忆起过去在朝廷工作时的荣耀和辛劳,如今却感到自己的功业未能实现,对此感到愧疚和失望。他感叹自己在报效国家的道路上一无所成,退隐田园又难以找到富饶的土地。然而,他仍然与友人相约,在山间享受美酒和美食,这是当初他制定的计划,虽然如今未能实现,但仍然怀揣着这个美好的愿景。

赏析:
《秋兴三首》是苏轼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历程中所写下的一首感怀之作。诗中的"故里"指的是他的故乡,他以"一梦前"的形象来形容时光飞逝,表示自己对过去的记忆仍然清晰。"相携重上钓鱼船"表达了他对过去与朋友共同垂钓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渴望,这也可以理解为对友情和纯真生活的向往。

诗中苏轼谈及自己曾经在朝廷中的工作,"大幙全陈迹"指的是他曾经在朝廷中的高位和权力,而"谬忝承明愧昔年"则表达了他对自己未能取得更大成就而感到的自责和遗憾。

接下来的几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对未来的忧虑。他提到"报国无成空白首",表示自己在为国家贡献方面没有取得实际成果,"退耕何处有名田"则表达了他在退隐之后难以找到富饶的领地,暗示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疑虑。

最后两句"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则是苏轼仍然怀揣着美好的愿景和向往,他与友人相约在山间畅饮美酒,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在。这也展示了苏轼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未能实现的计划的留恋。

总的来说,《秋兴三首》通过描绘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对政治失意的痛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意深刻而真挚,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现实的反思。这首诗词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矛盾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递出对友情和真实情感的珍视。

注:以上是对《秋兴三首》的个人理解和赏析,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诗词的魅力在于可以引发不同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希望这个解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gù lǐ yī rán yī mèng qián, xiāng xié zhòng shàng diào yú chuán.
故里依然一梦前,相携重上钓鱼船。
cháng péi dà mù quán chén jī, miù tiǎn chéng míng kuì xī nián.
尝陪大幙全陈迹,谬忝承明愧昔年。
bào guó wú chéng kòng bái shǒu, tuì gēng hé chǔ yǒu míng tián.
报国无成空白首,退耕何处有名田。
huáng jī bái jiǔ yún shān yuē, cǐ jì dāng shí yǐ hào rán.
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
韵脚: 拼音:miù tiǎn chéng míng kuì xī nián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谬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同本义 谬,狂者之妄言也。--《说文》 考之三王而不谬。--礼记·中庸》 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庄子》 解心之谬。--《庄子·庚桑楚》 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司马迁传》 园喜以谬赏。--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荀子·儒效》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谬戾(荒谬乖僻);谬谈(谬语妄说);谬举(妄举,举用不适当的人才);谬种流传(荒谬错误的文章或议论辗 谬miù ⒈错误,与客观事实不符~论。~误。荒~。大~。 ⒉差误差以毫厘,~以千里。

:忝〈动〉 (形声。从心,天声。本义羞辱,愧对;辱) 同本义 忝,辱也。--《说文》 无忝祖考。--《书·君牙》 辟不辟,忝厥祖。--《书·太甲上》。传忝,辱也。” 无忝尔所生。--《诗·小雅·小宛》 二十忝科名。--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有忝(有愧于;有辱) 荣幸 如忝列门墙;忝在知交 同腆”。挺起;凸出 假僧接刀在手,解开衣服,忝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西游记》 忝 〈副〉 表示愧于进行某事 忝tiǎn辱。〈引〉愧~承。~在至交。~列门墙。

:承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承,奉也。受也。--《说文》 女承筐无实。--《易·归妹》。虞注自下受上称承。” 承筐是将。--《诗·小雅·鹿鸣》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清·姚鼐《登泰山记》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承印(捧印);承萼(指物件承托的联结部分);承盘(托盘) 继承 朱明未承夜兮。--《楚辞·招魂》。注续也。” 承 承 chéng ①托着;接着~之以首(用头托着)。 ②承担;接受~印、~办。 ③客套话。受到~老兄款待,不胜感激。 ④继续;接续一脉相~。 ⑤姓。 【承包】法人、集体或个人接受工程或大宗定货等,负责完成。 【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之所。位于河北承德市北部,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五十五年(1790)竣工,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皇家园林 。又称热河行宫。 【承接复句】分句间具有先后相继关系的复句。其中的各个分句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事情。常用就、便、才、于是、后来、首先…然后、起先…后来等关联词 。又称连贯复句。 【承接句群】一句接一句,往往按时间推移、位置变换的顺序依次排列的几个句子。常用于是、就、接着或起初…后来等关联词语联结。 【承蒙】客套话。得到;受到~热情款待,不胜感激。 【承前启后】见【承先启后】。 【承上启下】 【承上起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指文章结构等)。 【承先启后】继承过去的,开创未来的(多用于事业、学问等)。又作承前启后。 【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有关,埋藏较深。当上面隔水层钻穿后,可涌出地表。又称自流水。 承chéng ⒈托着,捧着~尘(天花板)。~饮而进献。 ⒉担当,接受,蒙受~担。~包。~当。~受。~蒙。~情。~教。 ⒊继续,接续继~。~接。~前启后。 ⒋〈古〉通"乘"。趁着。 ⒌ ①〈表〉同意,认可~认过错。 ②国际上指对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予以肯定。 承zhěng 1.援救。 承zèng 1.馈赠。 承zhēng 1.古代地名用字。 承zhèng 1.古地名用字。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杔,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 明míng ⒈亮,照亮~晃晃。天~。灯火通~。 ⒉清楚,懂得,了解~白。~确。~礼。深~大义。~见万里。 ⒊公开,不隐蔽,显露在外,跟"暗"相对~说。~码实价。~枪暗箭。 ⒋视力,视力好左丘失~(左丘〈古〉人名)。聪耳~目。 ⒌看得清,认得准,见识高~智。英~。心~眼亮。 ⒍次,下一个(专指日、年)~天。~年。 ⒎迷信者称神灵神~。 ⒏ ⒐朝代名。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

:愧〈动〉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小则如愧。--《礼记·儒行》 尚不愧于屋漏。--《诗·大雅·抑》 不愧于人。--《诗·小雅·何人斯》 虽颜惭未知心愧。--《魏书·列女传》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清·周容《芋老人传》 下恐愧吾师矣。--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兼愧贵家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愧心( 愧(媿)kuì羞惭,心里觉得对不起~对。羞~。惭~。问心无~。闻言则大~。

:昔 (象形。象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本义干肉) 同本义 昔,干肉也。--《说文》 假借为昨。”从前;过去(与今”相对) 二曰昔酒。--《周礼·酒正》。挚 昔之人无闻知。--《书·无逸》 自古在昔。--《诗·商颂·那》 昔者,圣王之作易也。--《易·说卦传》 昔栾武子。--《国语·晋语》 昔人已乘黄鹤去。--唐·崔颢《黄鹤楼》 昔自郡城。--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抚今追昔;今非昔比;今胜于昔;在昔(过去,从前);昔来(往日以来);昔士(古之贤人) 昨日 昔者 昔xī ⒈从前,过去,跟"今"相对~者。~日。今非~比。 ⒉〈古〉夜通~不寐矣(寐睡着)。 昔cuò 1.通"错"。交错。 2.通"措"。犹用。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秊,谷熟也。--《说文》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诗·周颂·丰年》 有年。--《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书·多士》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 年(秊)nián ⒈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因为有余数,所以公历规定, 平年三百六十五天, 闰年三百六十六天。 ⒉岁数~龄。~纪。也指按年龄划分的阶段青~。壮~。老~。 ⒊时期乾隆~间。清朝末~。 ⒋年节,有关年节的过~。新~。~画。~糕。 ⒌庄稼收成情况~景。~成。丰~。 ⒍ ⒎ ⒏ ①一年一晃就是两个~头儿。 ②时代旧社会那~头儿,穷人够苦呀。 ③年景这个~头儿好,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