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T 童惊林虎过

"童惊林虎过"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3 13:04:51


简介: “童惊林虎过”出自宋代陆游的《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óng jīng lín hǔ guò,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出处: 《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
内容:
昔我游庐山,夜遇东林雪,灰深火正熟,膏减灯半灭,童惊林虎过,僧惜涧松折。
至今每追想,可解肺肝热。
那知蓬山梦,忽继此清绝;殊胜苏子卿,餐毡持汉节。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昔我游庐山,夜遇东林雪,
In the past, I traveled to Mount Lu, and at night, I encountered snow in the eastern forest.

灰深火正熟,膏减灯半灭,
The ashes were deep, the fire was burning bright, but the oil was running low, and the lamp was half extinguished.

童惊林虎过,僧惜涧松折。
A child was startled by a passing tiger in the woods, while a monk lamented the breaking of a pine branch in the valley.

至今每追想,可解肺肝热。
Even now, whenever I recall this, it can relieve the heat in my lungs and liver.

那知蓬山梦,忽继此清绝;
Little did I know that after the dream of Mount Peng, this scene of tranquility would follow.

殊胜苏子卿,餐毡持汉节。
It surpasses the achievements of Su Ziqing, who held the Han Dynasty's principles while dining on felt.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庐山游玩时的一段经历。夜晚,他遇到了东林雪,形容雪花纷飞,景色美丽。然而,他的灯油已经减少,灯火即将熄灭。在这时,一个童子被林中的老虎吓到,一位僧人则为断裂的松树枝感到惋惜。作者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觉自己的肺肝热气得到了缓解。

接着,诗人提到了自己在蓬山的梦境之后,突然体验到了这种宁静和超凡脱俗的景象。他将这种境界与苏子卿(苏轼)相比,称赞苏轼在餐毡(一种毯子)上持有汉代的节操。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作者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描绘,表达了对清净、高尚和坚贞不屈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ī wǒ yóu lú shān, yè yù dōng lín xuě, huī shēn huǒ zhèng shú, gāo jiǎn dēng bàn miè, tóng jīng lín hǔ guò, sēng xī jiàn sōng zhé.
昔我游庐山,夜遇东林雪,灰深火正熟,膏减灯半灭,童惊林虎过,僧惜涧松折。
zhì jīn měi zhuī xiǎng, kě jiě fèi gān rè.
至今每追想,可解肺肝热。
nǎ zhī péng shān mèng, hū jì cǐ qīng jué shū shèng sū zǐ qīng, cān zhān chí hàn jié.
那知蓬山梦,忽继此清绝;殊胜苏子卿,餐毡持汉节。
韵脚: 拼音:tóng jīng lín hǔ guò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仄韵) 去声二十一个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童〈名〉 (形声。重省声。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得童仆贞。--《易·旅》 童子执帚。--《仪礼·既夕礼记》 小童持斧。--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童奴(仆役);童隶(犹童仆);童仆(家僮和仆人);童妾(婢女;小妾) 小孩。年幼未成年的人 匪我求童蒙。--《易·蒙卦》 成童舞象。--《礼记·内则》 童寄者。--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童微伺其睡。 将杀童。 持童抵主人所。 又如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童子科(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童幼(童年;儿童);童角(一种儿童发式);童蒙(指无知的儿 童tóng ⒈小孩子儿~、~。牧~。 ⒉旧指未成年的男仆书~。家~。 ⒊牛、羊等未生角的,幼的~牛。~羊。 ⒋秃,没有草木的山~山。 ⒌愚昧无知反慧为~。 ⒍未结婚的~身。 童zhōng 1.用于地名。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惊动;震惊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 惊(驚)jīng ⒈骡、马等因受吓而发狂乱奔控制~马。〈引〉害怕,精神紧张~骇。~慌失措。~心动魄。~恐万状。 ⒉意料以外的感觉~喜交集。倍感~奇。 ⒊扰乱,震动~扰。~动。~天动地。 ⒋

:林〈名〉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 林lín ⒈成片的树木或竹子等树~。竹~。森~。防护~。封山育~。 ⒉指林业农~牧副渔。 ⒊〈喻〉林立的、众多的,在一起的人或事石~。碑~。儒~。著作之~。 ⒋

: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 虎hǔ ⒈通称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间杂。性凶猛,捕食其它的兽,有时伤人。它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杀食用。 ⒉〈喻〉勇猛,威武~将。 ⒊同"唬"。 ⒋ ⒌ ①〈喻〉危险的境地~口余生。 ②手上拇指与食指相交的部位。

:过 古国名 处浇于过,处豷于戈。--《左传·襄公四年》 姓,过国之后 过 (形声。从辵,表示与行走有关,唈声。本义走过,经过)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 过(過)guò ⒈经历,经历某个空间、时间、地点~去。经~。走~。度~。~节。~桥。~河。 ⒉进行某种处理~磅。~滤。~目。 ⒊超越,超出某种范围或限度胜~。太~分。莫~火。~于激动。刚刚~期。已~半数。 ⒋转移,传递,交往~户。~电。~从。 ⒌错误~失。~错。知~必改。 ⒍用在动词后面。 ①助词。〈表〉曾经或完毕看见~。去~了。曾用~。吃~了。 ②与"来"、"去"连用,〈表〉趋向搬~来。走~去。 ⒎ ⒏ ①花费太多。 ②辜负。 ⒐ ⒑ ⒒ ⒓ ⒔ 过(過)guō姓。 过huò 1.车的盛膏器。 2.通"祸"。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