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踯躅樵儿聚

"踯躅樵儿聚"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7:20:55


简介: “踯躅樵儿聚”出自宋代韩维的《饮方君舍晚归》,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í zhú qiáo ér jù,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出处: 《饮方君舍晚归》
内容:
惨淡秋原思,归鞍暮向城。
野风吹酒散,寒日上衣明。
踯躅樵儿聚,喧呼猎骑轻。
村醪处处熟,准拟数来行。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韩维
诗人介绍: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翻译:

《饮方君舍晚归》是宋代诗人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惨淡秋原思,归鞍暮向城。
野风吹酒散,寒日上衣明。
踯躅樵儿聚,喧呼猎骑轻。
村醪处处熟,准拟数来行。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归途中的画面,描绘了秋天荒凉的原野上,骑着马儿归家的人。他在马背上度过了整个白天,远离了城市的繁忙喧嚣,沉浸在寂静的大自然中。当夜幕降临时,寒风吹散了他手中的酒意,明亮的阳光映照在他身上的衣衫上。他看到周围有些在采集柴火的樵夫们聚集在一起,同时还能听到猎骑的轻声呼喊。整个乡村都弥漫着酒香,仿佛每个角落都能品尝到美酒的味道。他准备数着自己的脚步继续前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归途中的景色和环境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感知。在秋天的原野上,诗人感受到了荒凉和淡寂的氛围,这种氛围与他归途中的孤寂相呼应。马背上的行进让诗人远离了繁忙的城市,使他能够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宁静。在夜幕降临时,野风吹散了他手中的酒意,这一景象传达出一种无法挽留的离别感。同时,明亮的阳光照耀在他身上的衣衫上,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予他希望和勇气。诗中提到的樵夫们聚集一起和猎骑的轻声呼喊,以及乡村中弥漫的酒香,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热闹和朴实,给诗中的孤寂带来了一丝温暖和生机。最后,诗人准备数着自己的脚步继续前行,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归途中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它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情的感知,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ǎn dàn qiū yuán sī, guī ān mù xiàng chéng.
惨淡秋原思,归鞍暮向城。
yě fēng chuī jiǔ sàn, hán rì shàng yī míng.
野风吹酒散,寒日上衣明。
zhí zhú qiáo ér jù, xuān hū liè qí qīng.
踯躅樵儿聚,喧呼猎骑轻。
cūn láo chǔ chù shú, zhǔn nǐ shù lái xíng.
村醪处处熟,准拟数来行。
韵脚: 拼音:zhí zhú qiáo ér jù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踯 徘徊 踯于六闲。--《视学及士习文体策》 又如踯踨(徘徊不进的样子) 蹬踢 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唐·柳宗元《牛赋》 又如踯踏(蹬踢跳跃) 踯躅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始踯躅于燥吻。--《文选》 立踯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赋》 踯(躸)zhí

:躅 足迹 躅,蹢躅也。从足,蜀声。--《说文》。按,迹也。 三辅谓牛蹄处为躅。--《一切经音义》引《汉书叙传音义》 企望尘躅。--《尔雅序》 尘游躅于蕙路。--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 又如躅路(行走的足迹) 躅 用于踯躅”。徘徊不行 羸豕孚蹢躅。--《易·姤》 又如躅踯(徘徊) 践踏;踏踩 师旷东躅其足。--《周书·太子晋》。注东躅,蹋也。” 朝露白如玉,我不敢躅,恐湿我足。--刘明《鸡鸣一首赠宗文侄》 又如躅躅(行走的样子);躅足(犹跺脚);躅陆(顿 躅 zhú 躅zhuó 1.足迹;踪迹。 2.喻人的行为﹑业迹。

:樵〈名〉 (形声。从木,焦声。本义薪柴) 同本义 樵,散木也。--《说文》 樵彼桑薪。--《诗·小雅·白华》 请无杆采樵者以诱之。--《左传·醒公十二年》 樵蒸焜上。--《汉书·扬雄传》。注木薪也。” 樵苏后炊。--《史记·淮阴侯传》 又如樵山(柴薪堆积如山);樵米(柴草与粮食);樵斧(柴斧);樵拾(樵采,采薪);樵薪(柴薪);樵苏(柴草);樵担(柴担子) 打柴的人 通谯”。楼的别名 为堑垒木樵 樵qiáo ⒈〈方〉木柴买~。 ⒉打柴,又指打柴的人~夫。 ⒊〈古〉通"谯"。谯楼。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儿 ér ①小孩子婴~。 ②年轻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③儿子~女。 ④词尾,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 【儿歌】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儿歌是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短小活泼,用辞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 童谣则指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 【儿化】〈语〉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又叫儿化韵。 【儿化韵】见【儿化】。 【儿童节】见【六一儿童节】。 【儿童文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诗歌、小说、故事、戏剧等形式,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智力和爱好。 【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之一。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儿戏】像小孩子那么闹着玩。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不认真视同~。 儿rén 1.见《说文.儿部》。 儿ní 1."齯"的古字。参见"齯齿"。 2.姓『有儿宽。见《汉书》本传。

:聚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同本义 聚,会也。--《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记·五帝纪》 聚曰序。--《史记·平帝纪》 所止聚落化其德。--《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 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刘向《说苑》 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枚乘《上书谏吴王》 又如聚落(村落里邑,人群聚居的地方) 众;集团;一伙 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左传·成公十三年》 陈人恃其聚。--《左传·哀公十七 聚jù ⒈集合,会合~集。~会。积~。欢~一堂。~精会神。~沙成塔。 ⒉〈古〉村落,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