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Y 渊明端乞食

"渊明端乞食"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8 15:35:43


简介: “渊明端乞食”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陶乞食》,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uān míng duān qǐ shí,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出处: 《和陶乞食》
内容: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余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和陶乞食》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余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诗意:
这首诗词以陶潜(陶渊明)乞食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乞食生活的思考和对士人境遇的感慨。诗中引用了庄子、鲁公和陶渊明的事例,通过对比彰显了士人坚守节操和追求理想的态度。

赏析:
首先,诗的开篇提到了庄子曾经向人借粟,想要舂净并还回去,表达了庄子追求自足和返璞归真的思想。接着提到鲁公也向人乞米,却毫不嫌弃地亲自炊煮,显示了鲁公不以贫贱而自卑的品格。再提到陶渊明也乞食,同样毫不回避地接受来自他人的施舍,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三个事例共同呈现了三位士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人情世故的超然态度。

之后的几句“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表达了苏轼对士人的死生无惧和对境遇的洒脱态度。这里的“呜呼”是表示叹息和感慨的词语,苏轼通过“呜呼”表达了对天下士人命运的同情和思考。他认为士人可以把生死看得很淡,可以将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寄托于一杯酒中,表现出超然和豁达的心态。

最后两句“幸有余薪米,养此老不才。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表达了苏轼的感恩之情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他庆幸自己还有一些薪米可以供养自己这个无能的老人,认为这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会经久不衰,并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引用庄子、鲁公和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苏轼对士人追求理想和坚守信念的赞赏,以及对士人境遇的思考和对士人精神的歌颂。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苏轼对于乞食生活的反思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uāng zhōu xī dài sù, yóu yù chōng tuō zhī.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lǔ gōng yì qǐ mǐ, chuī zhǔ shàng bù cí.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yuān míng duān qǐ shí, yì bù bì jiē lái.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wū hū tiān xià shì, sǐ shēng jì yī bēi.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dòu shuǐ hé suǒ zhí, yuǎn jí kǔ jiāng shī.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xìng yǒu yú xīn mǐ, yǎng cǐ lǎo bù cái.
幸有余薪米,养此老不才。
zhì wèi jiǔ bù huài, kě wèi zǐ sūn yí.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韵脚: 拼音:yuān míng duān qǐ shí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三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渊 (会意。《说文》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 同本义 渊,回水也。--《说文》 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管子·度地》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又如渊环(回旋环绕);渊洑(水流汹涌起伏的样子) 深潭 如临深渊。--《论语》。孔注潭也。” 鱼潜在渊。--《诗·小雅·鹤鸣》 不测不渊。--汉·贾谊《过秦论》 潜龙腾渊。--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渊沦(潭中微波);渊 渊(測)yuān ⒈深水,潭深~。鱼跃于~。 ⒉深,深远学识~博。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杔,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著。--《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月明星稀,乌 明míng ⒈亮,照亮~晃晃。天~。灯火通~。 ⒉清楚,懂得,了解~白。~确。~礼。深~大义。~见万里。 ⒊公开,不隐蔽,显露在外,跟"暗"相对~说。~码实价。~枪暗箭。 ⒋视力,视力好左丘失~(左丘〈古〉人名)。聪耳~目。 ⒌看得清,认得准,见识高~智。英~。心~眼亮。 ⒍次,下一个(专指日、年)~天。~年。 ⒎迷信者称神灵神~。 ⒏ ⒐朝代名。明朝,公元1368-1644年。第一代君主是朱元璋。

:端 (形声。从立,聑声。本义站得直) 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靋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贾谊《治安策》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 端 duān ①〈古〉一种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②事物的一头笔~、末~。 ③(事情的)开头开~。 ④项目不只一~。 ⑤端正~坐。 ⑥双手平举着拿~茶。 ⑦姓。 【端的】 ①果然;确实。 ②究竟。 ③事情的经过;底细。 【端点】〈数〉射线开始一端的点叫做射线的端点;线段的两端的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端方】端庄;正派。 【端倪】 ①事情的眉目、头绪。 ②边际。 【端详】 ①详情听~。 ②端庄安祥举止~。 ③仔细地看~了好久。 【端绪】头绪。 【端庄】(举止神情)端正庄重。 端zhuān 1.专一;专门。参见"端意"。 2.专擅。

:乞〈动〉 (象形。《说文》本作气”,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 同本义 乞,谓行匄也。--《苍颉篇》 郑伯乞盟。--《春秋·僖公八年》 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谷梁传》 操瓢而乞者。--《庄子·盗跖》 乞食于野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以钱币乞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乞为囚虏之不暇。--宋·苏轼《教战守策》 瑞亦屡疏乞休。--《明史》 又如乞化(乞讨;化缘);乞言(求取可行的善言);乞邻(向邻人求取);乞粮(求人济助粮食);乞活(到有粮之地就食求生);乞募(求募);乞麾(求住地方长 乞qǐ讨,求,讨饭~讨。~求。~怜。行~于市。 乞qì 1.给,给与。 2.犹被。 3.始终;一直。 4.同"气"。气,气味。 5.同"气"。廪饩,官府供给之食。

:食 (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同本义 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 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 食sì ⒈供养,拿东西给人吃~亲(亲父母)尽孝。 食shí ⒈吃~菜。~鱼。废寝忘~。 ⒉吃的东西粮~。肉~。~糖。~盐。强兵足~。 ⒊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也作"蚀"日~。月~。全~。 ⒋ ⒌ ①手的第二指。 ②〈喻〉家庭中依靠供应的人口~指浩繁。 食yì 1.人名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