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G 膏肓倚郑箴

"膏肓倚郑箴"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8 13:35:25


简介: “膏肓倚郑箴”出自宋代宋祁的《呈胡希元进士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āo huāng yǐ zhèng zhē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呈胡希元进士二首》
内容:
离邦嗟病免,道旧乐朋簪。
刻画忘齐丑,膏肓倚郑箴
轩鸿遡霄路,和鹤答溪阴。
为薙求羊径,时容一往寻。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宋祁
诗人介绍: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翻译:

《呈胡希元进士二首》是宋代诗人宋祁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离开故乡,我悲叹疾病的避免,怀念过去的乐朋友,他们戴着簪子。描绘了忘记了丑恶的齐国,依靠郑国箴言的人。高飞的鸿雁穿越苍穹,和鹤在溪水阴凉处回应。为了寻找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我时刻准备前行。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宋祁对离开故乡的痛苦和对过去友谊的怀念之情。他描述了自己忘记了丑恶的过去,依靠着郑国的箴言来指引自己。诗中还描绘了鸿雁高飞穿越苍穹,和鹤在溪水阴凉处回应,象征着诗人对于追求成功的不懈努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对友谊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忘记丑恶的过去,依靠箴言来引导自己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于追求成功的决心和毅力。同时,诗中的鸿雁和鹤的形象,以及溪水阴凉的描绘,给人以宁静和希望的感觉。整首诗词通过对离乡、友谊和追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lí bāng jiē bìng miǎn, dào jiù lè péng zān.
离邦嗟病免,道旧乐朋簪。
kè huà wàng qí chǒu, gāo huāng yǐ zhèng zhēn.
刻画忘齐丑,膏肓倚郑箴。
xuān hóng sù xiāo lù, hé hè dá xī yīn.
轩鸿遡霄路,和鹤答溪阴。
wèi tì qiú yáng jìng, shí róng yī wǎng xún.
为薙求羊径,时容一往寻。
韵脚: 拼音:gāo huāng yǐ zhèng zhēn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膏〈名〉 (形声。从肉,高声。从肉,表示与肉体有关。本义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 同本义 膏,肥也。--《说文》。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 无角者膏。--《大戴礼记·易本命》 膏者,神之液也。--《春秋·玄命苞》 内热溲膏。--《庄子·则阳》 膏之下。--《左传·成公十年》。注心下为膏。” 雉膏不食。--《易·鼎》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 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三国志·周瑜传》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又 膏gào㈠ ⒈用油脂涂抹车轴或机械~车轴。~发动机。 ⒉毛笔上蘸墨汁在砚台边上掭~笔尖。~墨汁。 膏gāo ⒈油脂~脂。春雨如~。焚~继晷(晷日光。形容夜以继日)。 ⒉肥肉~粱(肥肉细粮)。 ⒊肥沃的~田满野。 ⒋粘稠的糊状物贴~药。用牙~。雪梨~。 ⒌ ⒍

:肓 (形声。从肉,亡声。本义心脏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中医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 同本义 肓,心下鬲上也。--《说文》 居肓之上膏之下。--《左传·成公十年》。注鬲也。按心下膏,膏下肓,肓下鬲。” 又如病入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的脂肪为膏。病极严重,难以医治) 肓huāng

:倚 (形声。从人,奇声。本义斜靠着) 同本义 倚,依也。--《说文》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倚柱而笑。--《史记·刺客列传》 倚于郎门。--《韩非子·内储说下》 故曰祸兮福之所倚。--《韩非子·解老》 荡倚冲冒。--唐·柳宗元《三戒》 右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明·魏学《核舟记》 倚一横木。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倚望(父母倚门望子);倚身(把身体靠在某一物体上);倚门(靠着门) 依靠;依赖 祸兮福之所倚。--《老子》 又如倚负(依附; 倚yǐ ⒈靠着~墙。~门。~树。 ⒉凭借,仗持~赖。~官仗势。~老卖老。 ⒊偏斜中立而不~。 倚jī 1.怪僻而不偶于俗。参见"倚人"。 2.独,单个。参见"倚轮"。

:郑 (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同本义 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宗周之灭,郑徙缯洧之上,今新郑是也。--《说文》 至于南郑。--《穆天子传》。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战国 时为韩所灭。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 郑(鄭)zhèng ⒈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 ⒉

:箴 同针”①。 劝告,劝戒~言。~规。~谏。 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铭(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因其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 箴zhēn ⒈同"针 ⒈"。 ⒉劝告,规劝~言。 ⒊一种文体,以劝戒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