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恕之识见偏

"恕之识见偏"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19:16:34


简介: “恕之识见偏”出自唐代元结的《与党评事》,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ù zhī shí jiàn piā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
出处: 《与党评事》
内容:
自顾无功劳,一岁官再迁。
跼身班次中,常窃愧耻焉。
加以久荒浪,惛愚性颇全。
未知在冠冕,不合无拘牵。
勤强所不及,于人或未然。
岂忘惠君子,恕之识见偏
且欲因我心,顺为理化先。
彼云万物情,有愿随所便。
爱君得自遂,令我空渊禅。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元结
诗人介绍: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翻译:

《与党评事》是一首唐代元结所写的诗词。诗人自嘲自己没有什么功劳,但却每年都有机会晋升官职。他在官场中,处于中等的位置,常常自卑愧疚。加之他长期在外奔波,心智渐渐迟钝。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资格享受权力和地位,感到自己并不适合接受这种束缚和约束。他努力工作却不如别人,有时甚至还不及别人。他并不忘记要有思想的仁人,但也理解他们的观点可能是有偏见的。他想以自己的心智来确定事物的正确性,遵循自然法则和先天的规律。他相信万物都有自己的情感,有愿望就要随心所欲。他爱君子,因为他们能自我实现,令他感到空灵和超脱,具备佛家所追求的境界。

《与党评事》的中文译文大致如下:

自顾无功劳,一年再晋升。
我在班次中,常常自卑羞耻。
长期奔波劳碌,渐渐愚蠢麻木。
我不知应否穿戴冠冕,不愿受到约束束缚。
我努力勤奋,但往往不及他人。
也许对于别人来说,我并不算什么。
我没有忘记仁人的身份,但理解他们的观点可能有偏见。
我想以自己的心灵为依归,遵循天地的规律。
我相信万物都有自己的感情和愿望,顺从它们的便意。
我热爱君子,因为他们能使我超脱,并让我感受到空灵的禅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ì gù wú gōng láo, yī suì guān zài qiān.
自顾无功劳,一岁官再迁。
jú shēn bān cì zhōng, cháng qiè kuì chǐ yān.
跼身班次中,常窃愧耻焉。
jiā yǐ jiǔ huāng làng, hūn yú xìng pō quán.
加以久荒浪,惛愚性颇全。
wèi zhī zài guān miǎn, bù hé wú jū qiān.
未知在冠冕,不合无拘牵。
qín qiáng suǒ bù jí, yú rén huò wèi rán.
勤强所不及,于人或未然。
qǐ wàng huì jūn zǐ, shù zhī shí jiàn piān.
岂忘惠君子,恕之识见偏。
qiě yù yīn wǒ xīn, shùn wèi lǐ huà xiān.
且欲因我心,顺为理化先。
bǐ yún wàn wù qíng, yǒu yuàn suí suǒ biàn.
彼云万物情,有愿随所便。
ài jūn dé zì suì, lìng wǒ kōng yuān chán.
爱君得自遂,令我空渊禅。
韵脚: 拼音:shù zhī shí jiàn piān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恕 (形声。从心,如声。本义恕道,体谅) 同本义 恕,仁也。--《说文》 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 以心度物曰恕。--《声类》 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 恕,明也。--《墨子经上》 忠恕违道不远。--《礼记·中庸》。注恕,忖也。忖度其义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又如恕直(宽仁正直);恕心(仁爱之心);恕实(忠实,老实);恕道(宽仁之道) 恕 饶恕,宽恕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 恕shù宽容,原谅宽~。饶~。~不收礼。~不请客。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识 (形声。从言。戠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同本义 譺,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 识(譺)shí ⒈知道,认得,能辨别~字。认~。~别。~途老马。 ⒉学问,应知的,所知道的学~。知~。常~。有~之士。 ⒊见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⒋ 识(譺)zhì ⒈记住,做记号,也指记号、标志博闻强~。表~。款~。

:见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见(見)jiàn ⒈看到看~。耳闻目~。〈引〉接触,遇到胶卷忌讳~光。病刚好,不要~寒。 ⒉看得出,显现出初~成效。已~分晓。 ⒊会面,会晤会~。接~。 ⒋看法,认识,扩大知识~解。~识。远~。不固执己~。 ⒌指明出处~上页。 ⒍助词。 ①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莫~笑。别~怪。 ②用在动词前,〈表〉对说话人怎么样~教。请~谅。 ⒎用在"听"、"闻"、"看"等动词后,〈表〉效果听~了。看~了。 ⒏[见习]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现场实地工作实习~习生。 ⒐[见证]亲眼看到,可以作证的人。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 ⒑见xiàn。 见(見)xiàn ⒈显出,出现,显露表~。华佗再~。昙花一~。 见"儋藍"。 ④姓。三国吴有儋萌。见《三国志.吴志.薛综传》。

:偏〈形〉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同本义 偏,颇也。--《说文》 无偏无颇。--《书·洪范》 势有偏侧。--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 又如偏岸(斜岸);偏偏倒倒(东倒西歪。形容站不稳);偏侧(犹倾侧;偏斜);偏倒(倾斜) 边远 心远地自偏。--晋·陶渊明《饮酒》 又如偏邦(远离中原地区的边远小国);偏伯(边远地方的长官);偏海(边远的滨海地区);偏泽(边远之地);偏州(僻远之州);偏陬(僻远之地) 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又如偏为(偏向;偏袒);偏 偏piān ⒈歪,跟"正"相对坐~了。 ⒉不全面,不正确,不公正~于。~向。~袒。~爱。 ⒊最,特别此处的河水~浅。 ⒋片面,部分~听~信。 ⒌边远而冷静~僻。 ⒍〈表〉出乎意料不让他去,他~去。~ ~不凑巧。 ⒎ 偏biàn 1.普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