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K 凯歌声里拥元戎

"凯歌声里拥元戎"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00:40:21


简介: “凯歌声里拥元戎”出自明代王鏊的《十一绝句》,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kǎi gē shēng lǐ yōng yuán ró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出处: 《十一绝句》
内容:
缚得踪王气转雄,凯歌声里拥元戎
发纵不用萧丞相,合与官家第一功。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王鏊
诗人介绍: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翻译:

《十一绝句》是明代诗人王鏊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缚得踪王气转雄,
凯歌声里拥元戎。
发纵不用萧丞相,
合与官家第一功。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王鏊对忠诚和功勋的赞颂。诗人借用武将的形象来表达他对忠诚和勇气的崇敬,以及对英勇战士的称赞。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忠诚和勇敢的形象。首句"缚得踪王气转雄",表达了对那些能够捕捉到王者之气并转化为英勇之力的人的赞美。"缚得踪"意味着能够紧紧抓住这种力量,使得自己的气势变得强大。第二句"凯歌声里拥元戎",描述了在凯歌声中,英勇的战士们齐聚一堂,象征着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功。

接下来两句"发纵不用萧丞相,合与官家第一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英勇战士的赞美。"发纵"指的是放任他们施展才能,不加干预,而"萧丞相"是指明代名将萧纲,这里表示即使没有名将的指挥,这些英勇战士们也能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合与官家第一功"表示他们的功绩是无可比拟的。

整首诗以简短而有力的语句,展现了作者对忠诚和勇气的赞美,表达了对那些能够捕捉到王者之气并转化为英勇之力的人的敬佩,以及对他们英勇事迹的赞颂。这首诗通过武将的形象,传递出对忠诚和英勇品质的崇高赞美,展现了作者对英勇战士的敬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fù dé zōng wáng qì zhuǎn xióng, kǎi gē shēng lǐ yōng yuán róng.
缚得踪王气转雄,凯歌声里拥元戎。
fā zòng bù yòng xiāo chéng xiàng, hé yǔ guān jiā dì yī gōng.
发纵不用萧丞相,合与官家第一功。
韵脚: 拼音:kǎi gē shēng lǐ yōng yuán róng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凯 (会意,从豰,从几。几”象架子。字本作豰”,也作愷”。从豆,省声。本义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 同本义 豰,还师振旅乐也。--《说文》。按,经传多以愷为之。亦作刾。 凯以强教之。即以豰胜豰乐为训。--《礼记·表记》 汔可休而凯归。--左思《吴都赋》 则令奏恺乐。--《周礼·大司乐》。注献功之乐。” 恺乐献于社。--《周礼·大司马》。注兵乐曰恺。” 振旅恺以入于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乐也。” 六军张凯声如雷。--刘克庄《破阵曲》 又如凯入(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 凯(刾)kǎi ⒈军队打胜仗后所奏的乐曲~歌。~旋(得胜归来)荣归。六军张~声如雷。 ⒉〈古〉通"恺"。欢乐~乐。

:歌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 歌gē ⒈能唱的诗、词语诗~。山~。民~儿。~词。 ⒉唱,咏~唱。~咏。高~一曲。曲项向天~。 ⒊

:声 (形声。从耳,殸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 声(聲)shēng ⒈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波。~音。说话~。金石之~。 ⒉名誉,名望名~。~誉。~价。~望。~威。 ⒊宣称,说出,扬言~称。~明。~张。~罪致讨。~东击西。 ⒋量词大喊三~。 ⒌ ⒍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褃,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褃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褃。--《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内,中。与外相反 褃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 里(裡)lǐ ⒈长度单位1公~为1000米,合二市~,即三百丈。 ⒉〈古〉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今指街坊~弄。邻~。 ⒊家乡故~。同~(同乡)。 ⒋衣服里层绿衣黄~。〈引〉里面,内部城市~。手掌~。柜子~。 ⒌物体内层,跟"表"、"面"相对~层。~面。袜~儿。被盖~子。表~如一。 ⒍一定范围以内山~。那~。哪~?黑夜~。 ①靠左边,靠里的那边。 ②〈方〉内行知识~手。

:拥 (形声。从手,雍声。本义抱) 同本义 闭门,聚众鸣鼓。众恐,拥柱而歌。--汉·刘向《列女传》 又如拥树(拥抱小孩;环抱树木);拥矢(古代行投壶礼时,卑者抱矢而投);拥社(抱持社主);拥持(拥抱);拥膝(抱膝) 簇拥 诸将所拥。--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蜂拥而上。--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乡民蚁拥。--《广东军务记》 又如前呼后拥;一群人拥着老教授走出来;拥攒(围拢);拥舍(厅堂边的小屋) 环抱 回首孤城,依约青山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柳 拥(擁)yōng ⒈抱,持~抱。~柱而歌。~ 火以入(持着火把进入)。 ⒉围着~炉而坐。前呼后~。 ⒊阻塞,聚到一起人多~挤。夹道都人~。 ⒋持有~有。 ⒌保卫,护卫~卫。 ⒍赞成,忠诚爱戴,竭力支持~护。~戴。~军优属。~护社会主义。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元,始也。--《说文》。按,当训首也。 元,体之长也。--《左传·襄公九年》 始加元服。--《仪礼·士冠礼》 狄人归其元。--《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归国子之元。--《左传·哀公十一年》 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牛曰一元大武。--《礼记·曲礼》。注头也。” 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新唐书》 又如元首(头) 天 元yuán ⒈头归(送还)其~。〈引〉居首的~首。~帅。~勋。 ⒉开始,第一~始。~旦。~月。~年。 ⒊基本,根由,根本~素。~ ~本本。 ⒋构成一个整体的~件。单~。 ⒌朝代名。元朝,公元1279-1368年。第一代君主是忽必烈。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⒍同"圆"。货币名铜~。银~。伍拾~。 ⒎ ⒏ ⒐ ①汤元。 ②元宵节(正月十五日)闹~宵。

:戎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同本义 戎,兵也。--《说文》 以习五戎。--《礼记·月令》 戎器不粥于市。--《礼记·王制》。注军器也。” 伏戎于莽。--《易·同人》 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又如戎仗(兵器,军械);戎器(兵器);戎储(兵器储备);戎钺(泛指兵器。钺,古兵器名);戎具(兵器) 兵车 元戎十乘。--《诗·小雅·六月》。传夏曰钩车,殷曰寅车,周曰元戎。 梁弘御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 戎róng ⒈军队,士兵~装。从~。~阵整齐。 ⒉〈古〉指武器五~(弓殳矛戈戟)。 ⒊军事,战争~机。 ⒋〈古〉我国对西部民族的统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