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X 斜风细雨不须归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23:40:46


简介: “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父歌》,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处: 《渔父歌》
内容: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张志和
诗人介绍: 张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翻译:

《渔父歌》是唐代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渔父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
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谿湾里钓渔翁,
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
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
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
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
乐在风波不用仙。

中文译文:

在西塞山前白鹭飞翔,
桃花盛开,流水中鳜鱼肥壮。
穿着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
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归家。

站在钓台上的渔父,身着褐色的裘袍,
舴艋船两两三三,他熟练地驾驶着。
能够自由地操纵桨,习惯于顺流而下,
长江的白浪从未让他感到忧虑。

在霅谿湾里有位钓渔翁,
舴艋船是他的家,东西往返。
江上飘落着雪花,浦边吹着凉风,
他笑着穿着荷衣,不抱怨贫穷。

松江的蟹舍主人非常高兴,
一起享用菰饭和莼羹。
枫叶纷纷落下,荻花干枯,
他醉醺醺地在渔舟上宿,却不觉得寒冷。

青草湖中的月亮正圆,
巴陵的渔父们连着歌唱。
钓车、橛头船,他们乐在风波中,
不需要依仗仙人的力量。

诗意和赏析:

《渔父歌》描绘了渔父们在江湖间自由自在、快乐安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江湖的美好世界。

首句以西塞山和白鹭的飞翔作为开篇,给人以广阔和自由的感觉。接着描绘了桃花盛开、流水中的鳜鱼肥壮,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的丰饶和繁荣。

诗中渔父们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栩栩如生,他们穿着青色箬笠和绿色蓑衣,操纵舴艋船自如,习惯于长江的波浪,从容自若,不为外界的困难所动摇。他们笑着穿着荷衣,表现出对贫穷生活的豁达和乐观态度。

诗中还描绘了渔父们的生活场景,如霅谿湾的钓渔翁、松江的蟹舍主人。他们共同分享着菰饭和莼羹,享受着丰盛的美食。即使是在枫叶落下和荻花枯萎的季节,他们仍然在渔舟上醉宿,不觉得寒冷。

最后,诗中表达了渔父们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满足。他们欢呼着划船歌唱,在风波中乐在其中,展现了他们对自由和自在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渔父们的形象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传递了对自由、自然和简朴生活的赞美。诗词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清新自然,渔父们的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通过渔父们的生活,诗词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纯朴、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渔父歌》通过描绘渔父们自由自在、快乐满足的生活状态,展示了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美好。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ī sà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青箬笠,绿蓑衣,
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
斜风细雨不须归。
diào tái yú fù hè wèi qiú, liǎng liǎng sān sān zé měng zhōu.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néng zòng zhào, guàn chéng liú,
能纵棹,惯乘流,
cháng jiāng bái làng bù céng yōu.
长江白浪不曾忧。
zhà xī wān lǐ diào yú wēng, zé měng wèi jiā xī fù dōng.
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jiāng shàng xuě, pǔ biān fēng,
江上雪,浦边风,
xiào zhe hé yī bù tàn qióng.
笑著荷衣不叹穷。
sōng jiāng xiè shě zhǔ rén huān, gū fàn chún gēng yì gòng cān.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fēng yè luò, dí huā gān,
枫叶落,荻花乾,
zuì sù yú zhōu bù jué hán.
醉宿渔舟不觉寒。
qīng cǎo hú zhōng yuè zhèng yuán, bā líng yú fù zhào gē lián.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diào chē zi, jué tóu chuán,
钓车子,橛头船,
lè zài fēng bō bù yòng xiān.
乐在风波不用仙。
韵脚: 拼音: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斜 (形声。从斗,余声。本义用斗倒出) 舀出 斜,抒也。--《说文》 又如斜酒(舀酒) 侧着移动,向偏离正中或正前方的方向移动 门子才斜签着坐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飞腾暮景斜。--《杜位宅守岁》 又如斜签(侧着身子);斜躺(斜着下垂) 斜 不正,歪斜 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斜风细雨。--唐·张志和《渔歌子》 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烟斜雾横。--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斜月三星(心字的隐喻);斜射路(抄近 斜xié ⒈歪,不正~视。~坡。倾~。 ⒉ 斜yé 1.终南山山谷名。在陕西数城县东北。 斜chá 1.人名用字。伊稚斜,汉代匈奴单于名。

:风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飈,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鴓(飈)?--《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风(飈) fēng ⒈流动着的空气,多是大致与地面平行东~。龙卷~。刮~下雨。~向。~速。〈引〉像风那样快或普遍流行的~靡一时。 ⒉借风力吹干的~肉。 ⒊消息闻~而动。 ⒋表露在外的景象、品格、气概、才华、态度等~景。~格。~骨。作~。~华。~骚。 【风雅】风度文雅。 【风度】有一定特色的姿态和言谈举止。 【风采】(也写作"丰采")风度神采。 【风姿】(也写作"丰姿")风度姿态。 ⒌没有确实根据的~闻。~言~语。 ⒍习俗,流行的爱好或习惯~俗。世~。学~。移~易俗。勤俭成~。 ⒎〈古〉称歌谣,民歌采~。国~。 ⒏用于病名麻~。抽~。 ⒐ 【风险】风浪危险。〈喻〉事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险阻不怕担~险。 ⒑ 【风头】 ①形势的发展或有关个人利害的情势看准~头行事。 ②当众表现自己她爱出~头。 ⒒ 【风化】 ①风俗教化莫伤~化。 ②地质学上指岩石因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而分解崩溃。 ③化学上指结晶体在空气中失掉结晶水,因而失去结晶形状的现象。 ⒓ 【风流】 ①杰出的,业绩、才华出众的千古~流人物。 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流倜傥。 ③像风一样流失。〈喻〉原来常聚的人,现今分散各地~流云散。 ④旧指士大夫所谓的风雅,也指乱搞男女关系~流罪过。 ⒔〈古〉通 "讽"。劝告,讽刺。 风fèng 1.刮风;吹。 2.被风吹,受风。 3.引申为乘凉。 4.教育,感化。 5.显扬,表彰。 风fěng 1.劝谏;讽谏。 2.泛指劝说。 3.讽诵。

:细 (形声。从系,囟声。系,细丝。本义细小) 同本义⊥大”相对 细,微也。--《说文》。按,细者,细之微也。 细,小也。--《广雅》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 细钧有钟无閐。--《国语·周语》 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墨子·天志中》 不积细流。--《荀子·劝学》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斜风细雨。--唐·张志和《渔歌子》 不知其细。--清·刘开《问说》 又如细崽(细作;西崽);细人(细作;姬妾);细探人(多指军队中的探子);细士(小人) 纤细⊥粗”相 细xì ⒈微,小,跟"大"、"巨"、"粗"等相对~微。~小。~末。~声。~铁丝。~石沙。 ⒉精致~致。精~。景德镇~瓷。 ⒊周密~密。仔~。大胆心~。精打~算。~心观察。 ⒋详~说。详~。 ⒌微小的,具体的事无巨~。注意~节。 ⒍一点一滴,俭朴~水长流。他们过日子很~。 ⒎

:雨 雨,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 雨,濡物者也。--《管子·形势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 又如雨过天晴(像雨后晴空般的蓝色);雨打梨花(喻指零乱不堪的狼狈情景);雨打鸡(喻浑身湿淋淋的状态);雨毛(细雨);雨泣(泪流如雨) 比喻朋友 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唐·杜甫《秋述》 比喻教导之言,教泽 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南朝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 譬喻密集 譬喻离散 风 雨yǔ从云层降落到地面的水滴。它是水蒸气上升到天空,遇冷凝集成云,聚集成大水点而下落下~。〈喻〉密集降落而像雨点的枪林弹~。 雨yù从天上落下~雹。~雪。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须 (本字作须”◇来写成有魀,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头,彡,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鬷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咀。--《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野兽的魀。泛指动、 须xū ⒈ ①须要务~注意、必~努力。 ②姓。 ⒉等待;等到。 ⒊ ①原来指长在下巴上的胡子,后来泛指胡须~发、~眉。 ②须子触~、花~。

:归 (会意。从止,从媎省。本义女子出嫁)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 归(歸)guī ⒈回,返,回到~家团聚。~国华侨。回~祖国。〈引〉还给~还。物~原主。 ⒉趋向同~殊途。四海~心。 ⒊由,属于这件事~她办。 ⒋聚拢,并入~档。~并。颗粒~仓。 ⒌依附,附属~附。~属。 ⒍顺服,反正~顺。弃邪~正。 ⒎结局,结论~宿。~结。 ⒏除,珠算中一位数的除法三~。七~。 ⒐〈古〉指女子出嫁之子于~(之子这个女子)。 归kuì 1.通"馈"。赠送。 2.通"愧"。惭愧。